e品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e品小说网 > 三国:岭南王的种田日常 > 第六十二章 海疆基石

第六十二章 海疆基石

恩威并施后,士燮并未在俚区过多停留。

将抚慰诸峒、落实“汉俚同治”细则的事务交由士?及新任的“俚事房”官员后,便率军北返。

马蹄踏过苍翠的山道。

一路上,凌操还带头唱起了士燮教授的军歌。

“战旗上写满铁血荣光……”

“……”

士卒们虽经战阵,却因一场酣畅淋漓的胜仗,及主公那番“同治”宣言而士气高昂。

士燮端坐马背,会心一笑。

目光掠过沿途险峻的山势,与偶尔可见的零星梯田,心中那份关于海洋的蓝图愈发清淅。

其实,岭南之地,山多田少,俚汉杂处。

光靠内陆的精耕细作和内部调和,终有极限。

真正的破局之路,还是在那一望无际的蔚蓝大海。

……

回到交趾太守府,甚至来不及洗去一身风尘,士燮便即刻召见了桓邻、凌操,以及匆匆从合浦赶回的士壹。

书房内,烛火取代了天光,海图铺展,取代了山峦舆图。

“大哥,黑石峒一战,威震俚区,‘汉俚同治’之策更是高明。”

士壹先是赞叹,随即话锋一转,面露忧色。

“然而,海路之事,近日我常驻合浦,愈发觉得人才匮乏实乃心腹之患。”

“阿石两次往返,虽仗着主公设计的坚船妙法得以成功,实则多有侥幸。”

“如今识得大体海路、能观星辨位,应对大洋风浪的老练舟师,掰着手指头都能数完,且皆年事已高。”

“长远看来,难以为继啊。”

凌操亦沉声道。

“末将训练水手,亦觉艰难。善泳者未必能操舟,能操舟者未必懂战阵。”

“海上遇敌,与陆战迥异,须得专门操练。”

“如今皆是摸索,进展缓慢。”

士燮静静听着,微微点头。

这些情况,他早已心中有数。

两次成功的海运,好比是蹒跚学步的孩童跌撞着跑了几步。

看似可喜,根基却极不牢靠。

这个时代,航海技术多为师徒口耳相传,或凭经验摸索。

不成体系,极易断层。

他忽然想起前世那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而人才,则是掌握和传播技术的主体。

“人才……乃万事之本。”

士燮缓缓开口。

“以往师徒相授,口耳相传,此法太慢,且易失传。”

“我等须得换种法子,如同兴建‘岭南学宫’培育文士吏员一般,为我交州,系统性地培育航海之才!”

“系统性地……培育?”士壹有些不解。

“正是。”

士燮站起身,走到那幅巨大的海图前。

“我意,在合浦港左近,择一僻静宽敞处,设立一所‘船政学堂’!”

“船政学堂?”几人同时一愣。

“不错。”

士燮语气笃定。

“招募沿海渔家、俚人寨中聪慧机敏、通水性的少年郎,管吃管住,另给其家发放钱粮补助。”

“聘请中原避乱南来、精通江河航行甚至有过出海经验的老船师,还有我交州本地经验丰富的老渔民,担任教习。”

“不仅教授他们如何操帆使舵、观测天象,更要传授造船、修船之技……”

“乃至海上遇敌时的紧急避险。”

“要将他们那些藏在肚子里的经验,统统掏出来,变成学堂里人人都可学的章程课业!”

“如此,一年培养一批,几年下来,何愁我交州无航海之人?”

桓邻听得眼中异彩连连,抚掌道。

“主公此议,真乃开千古之先河。”

“将匠人之技,上升为学堂之业,体系传承,妙啊。”

“只是……”

士壹沉吟道。

“那些老船师、老渔民,多半将其技艺视为看家本领,恐怕不肯轻易传授……”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士燮断然道。

“凡应聘为教习者,无论汉俚,皆授‘工师’衔,领双倍俸禄,其家眷由郡府优抚。”

“若能编订出实用的航海教材,更有重赏!”

“此外,学堂优异学子,毕业后可直接进入船队,担任副手、舵工,待遇从优,前途光明。”

“如此,还怕无人来教,无人来学吗?”

凌操闻言,大声赞同。

“主公思虑周全。”

“若能成,末将日后便不愁无水战之兵了!”

“此事,壹弟,你即刻去办。”

士燮看向士壹。

“合浦你最为熟悉,选址、招募教习、遴选学子,由你全权负责。”

“遇难决之事,可与桓先生商议。”

“要快,我希望明年开春,便能听到学堂里的读书声、操练声!”

“诺!”

士壹激动应下,深感责任重大,又觉前景广阔。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士燮话题一转。

“仅有操船之人还不够,远海航行,迷雾重重,难以辨识方向,仅靠观星远远不足。”

他看向桓邻。

“桓先生,我记得古籍中有载‘司南’之物,然其不便携带,且易于失效。”

“我有一构想,或可改进。”

他取过纸笔,简单画了一个圆盘,中心一根细针。

“此物,可称之为‘罗盘’。”

“寻巧匠,以天然磁石细细磨制一针,令其可指南北。”

“再将此针置于一标注精确方位的铜盘中心,以枢固定,令其可自由转动。”

“如此,无论舟船如何颠簸,只要此针能指南北,配合海图,便可大致判断方位,即便阴天无星,亦不至于完全迷失方向!”

桓邻盯着那简单的草图,呼吸都急促起来。

他是读书人,深知方向对于远行的重要性。

若真有此等神器,航海之术必将迎来巨变。

“磁石指南,铜盘方位……”

桓邻连连赞叹。

“主公真乃天授之才!此物若成,其功不下于水车犁具!”

“只是,磁石难寻,磨制为针更是极考工艺……”

“正因难,才需工巧曹全力攻关。”

士燮沉声道。

“将此令下达陈老栓、赵竹眼,集中最好的磁石和巧匠,仿制此‘罗盘’。”

“告诉他们,不惜成本,我要尽快看到堪用的实物!”

“诺!”

桓邻躬身领命,已然想像出此物将对未来航海产生何等巨大的影响。

安排完这两件大事,士燮才长长舒了口气。

目光再次投向海图,越过交州海岸线,投向那一片蔚蓝。

“文弼,壹弟,桓先生,你们可知,我为何如此执着于海路?”

凌操直言:“为主公谋取战马、利器。”

士壹道:“为打破刘表封锁,另辟商路。”

桓邻沉吟:“更为交州长远计,开辟税源,增强实力。”

“你们所言,皆对,却又不全对。”

士燮手指沿着海岸线缓缓滑动。

“你们看,我交州,山岭纵横,土地贫瘠。”

“若困守于此,纵有工巧之利,终难与中原沃土千年积累相抗衡。”

“然,若放眼这片大海,我交州劣势尽去,优势顿显!”

他声音不高,却很能蛊惑人心,象极了前世的传销。

“我交州拥有中原州郡难以企及的漫长海岸线与天然良港,此乃天赐之地利。”

“我等之民,自古‘以船为车,以楫为马’,熟谙水性,此乃人和。”

“如今中原板荡,烽火连天,诸候忙于陆上争雄,无暇南顾,更无力涉足海洋,此乃天时!”

“天时、地利、人和皆备,此时不向海洋索取,更待何时?”

他手指重重点在几个关键位置上。

“从合浦、徐闻、交趾港扬帆,循海岸南行,可至占城、真腊,更远处还有诸多岛屿(马来半岛、印尼群岛),物产之丰饶,远超你我想象!”

“占城之地,有一种‘占城稻’。”

“耐旱、早熟、产量极高,若引入我交州,乃至推广至扬州、荆州,不知能多活多少性命。”

“那些海岛之上,盛产胡椒、丁香、豆蔻等香料,其价在中原,堪比黄金。”

“更有金银矿产、珍稀木材、象牙犀角……皆是我中原紧缺之物。”

“而我交州所产之葛布、丝绸、瓷器、纸张、铁器,在彼处亦是奇货可居。”

而且他还记得,东南亚地区盛产黄金,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都有不少金矿。

若能直接换回黄金,比任何东西都实在!

“这一来一往,其利岂止十倍百倍?”

一番话,如同在众人眼前推开了一扇通往无尽宝藏的大门。

让凌操、士壹这等见惯风浪之人,也不禁心驰神摇,呼吸加重。

“主公……竟对海外风物如此了解?”士壹惊叹。

士燮微微一笑,高深莫测。

“书中自有黄金屋,古籍杂谈,亦多记载。”

“只是以往无人重视这片蓝海罢了。”

“更为关键的是,”

他语气转为沉凝。

“唯有通过海路,将我交州与更广阔的世界连接起来,获取无尽的资源与财富,方能真正实现‘弯道超车’。”

“让我岭南贫瘠之地,一跃成为富庶强盛之邦,将来……”

“方有足够的底气,在这乱世之中立足,甚至一窥……”

后面的话他没有说尽,但在场三人都感受到了那份磅礴的野心。

凌操猛地抱拳,声音激动。

“末将愚钝,今日方知主公宏图远略。”

“末将愿效死力,为主公训练水师,劈波斩浪,开拓海疆!”

士壹亦是热血沸腾。

“大哥放心,合浦港与船政学堂,便交给小弟。”

“必为我士家,打造出一支能纵横南海的船队与人才之师!”

桓邻深深一揖。

“主公之志,囊括四海,非寻常诸候所能及。”

“属下能追随左右,见证此旷古伟业,实乃三生有幸!”

“好!”

士燮看着麾下内核文武被点燃斗志,心中亦是豪情万丈。

“陆上之事,由文弼与诸位将军费心,推行‘汉俚同治’,巩固六郡,练兵囤粮。”

“海上之事,便由壹弟与桓先生多多操持,学堂、罗盘、海船、贸易,齐头并进。”

“我等兄弟君臣同心,何愁大业不成!”

计议已定,众人各自领命而去,脚步匆匆,充满干劲。

士燮独坐书房,喝了一口凉茶,火气尽去,目光再次落在那海图之上。

他的征途,不止中原大地,更是这片星辰大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