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品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e品小说网 > 我在北宋当妖道 > 第125章 祖训?最高级的养成

第125章 祖训?最高级的养成

第125章祖训?最高级的养成

居养院的内部,和外部看起来完全不同。

破败的房子,差点让宋徽宗以为自己回到了外边的贫民窟,他不敢置信,又回头看了看房子的外围,外围的房屋确实还可以。

这么明显的新旧变幻,就算是天真如皇帝,也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有人故意将房子修成如此。

外边是做给人看的,是朝廷的脸面。

而这里,才是居养院真正的状况。

“几位也看到了,我们这的条件,确实也是一般,若是诸位能帮忙,我们自然感激不尽。

诸位是来汴梁做生意的吧,东京这地方可是卧虎藏龙,没个靠山不行。

若是诸位上道,我倒是可以为你们引荐一下上官!”

吴晔闻言,似笑非笑:“张大人还认识上边的人?”

“那是,你们别看我们居养院穷了点,可上边也是户部和礼部管着,怎么可能不认识人?”

张监官为了能让吴哗等人吐点血,推销也卖力起来。

居养院这地方,并不是什么好衙门。

虽然朝廷名义上每年会拨不少米粮银钱下来,可是经过层层盘剥,早就不剩多少。

院里的兄弟也要分点,就没有多少油水了。

倒是这几个外地客商若是愿意当冤大头,张监官爷能大赚一笔。

这可是第一手经过他的银子,怎么也能拿走七八成。

他看着赵佶和吴哗的脸,心里盘算着这两个乡巴佬能捐多少?

在汴梁城,想要通过各种渠道攀附官员关系的商人不少,外地商人更是如此。

他们没有门路,所以更有动力通过捐款获得一定的人脉和社会地位。

“说起来,既然这居养院是户部和礼部的地盘,怎么会如此破旧。我记得朝廷有规定,每年都有修缮的款项分拨下来!”

“那些款项,可到不了居养院,两位以前既然以前捐输过居养院,想必也知道这里就是个清水衙门!

虽然地方州府负责,但真正的钱还是留在老爷手中————”

张大人也不怕吴哗等人知道,因为这是这个世界上最正常不过的常识。

可是这份常识,却唯独赵佶听来最难受。

他已经处于爆发的边缘,可吴哗依然视而不见。

“那这样的地方,怎么住人?”

吴哗往深一点的地方走,一股恶臭弥漫在众人四周。

这里的环境之差,甚至还在外边那些街头巷尾的地方。

吴哗蹙眉,在一个相对密闭的环境里,没有良好的给排水的条件,这里就是瘟疫的天然温床。

只能说,这个世界的底线,远远超出他的想象。

皇帝不管是出于真慈悲也好,还是顾忌因果也罢,他的好心,终归还是错付了。

“吴————先生,咱们走吧!”

赵佶的声音,打断了吴哗继续走进去的想法。

吴哗回身,朝着赵佶点头。

两人头也不回的往外边走去,那个张监官不乐意了。

“你们二位是什么意思,就这么走了?”

两人前恭后倨的样子,让众人十分恼火。

赵佶停下脚步,冷冷看着张监官:“硕鼠当道,我们若是捐了钱,想必也到不了百姓手中!”

他算是看出来了,这张大人如此热心让他们捐钱,大抵是这笔钱会进入他自己的口袋,想要造福百姓,那是一点都不可能。

他天真的话语,反而惹得周围出来看热闹的官吏大笑起来。

“哪来的雏儿,这是真来修桥铺路了?”

居养院中的,除了文职人员,也有院丁,厢典这类的杂工,他们本来就是从地方军中挑选出来的人物,性子十分火爆。

宋徽宗被讽刺,整张脸都红了,他从未遇见过这般场景。

这些人明明做错了,他指出来,却还大言不惭,冷嘲热讽。

不过吴哗等人,却明白那些人的心态。

居养院的问题,又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如果他们是真的商人,应该对此心知肚明。

所以从一开始吴哗说捐输开始,大家就默认这些商人是来花钱买条路的。

真做慈善的人,也不会将钱丢在这里。

所以宋徽宗这番话,听在别人耳中不但不是训诫,而是嘲讽————

众人不怀好意的目光,集中在宋徽宗身上。

“你们————”

赵佶本能有些恐惧,他本就是胆小之人。

可是看着这些人无法无天的样子,一团怒火从胸口升起。

他大有要豁出去的样子,大不了暴露身份,杀了这些坏他修行的混蛋。

此时,吴哗却抓住赵佶的手,低声说:“官家,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赵佶闻言深吸一口气,冷冷道:“不知大人高姓大名?”

“怎么,还想报复本官不成?”

那张姓官员嗬嗬一笑,道:“本官张合,乃是居养院一名小小监事!”

“张合!”

宋徽宗默默记住这个名字,然后抱拳拱手。

“本人赵乙,回头会将礼物亲自送到————”

宋徽宗说完,冷冷看了张合一眼,转身就走。

张监官本想教训一下这个无法无天的商人,却莫名被赵佶的眼神震慑。

此人看着不象是刚烈之人,可眼神莫名渗人。

赵佶就这样走出居养院,长长舒了一口气。

他环顾四周,自然看到了远处那些流落街头的人,这些人明明距离居养院只有十米的距离,这道门却仿佛是一道天堑。

“哼!”

皇帝已经没有了继续游玩下去的心情,只是走到街头,自顾上了马车。

一路上,赵佶象是一个马上要爆发的炸药,在沉默中走完了入宫的行程。

“先生,如果您是朕,您想怎么做?”

赵佶在入宫之后,他和吴哗两人在延福宫的静室中,终于开口询问。

这里没有任何人,只有他和吴哗两人,可以放心对话。

“陛下杀心起了————”

吴哗一语道破赵佶的想法,赵佶无声点头。

“朕绝不容许,有人破坏朕的历劫之路————”

“那陛下打算怎么做?”

吴晔将问题丢给宋徽宗,作为一个已经做了十几年皇帝的人,吴晔可以怀疑赵佶的政治智商,但不应该怀疑他整人的手段。

可是他又很怀疑,赵佶心中所想,是不是会变成现实。

“此人之人,不杀不足以平朕心头之恨。!”

皇帝说出自己的想法,吴哗却无动于衷。

他旋即泄气:“可是想要杀了这些人,却十分麻烦!”

他说的麻烦,是真的麻烦。

北宋虽然不如后世宣传一般不杀一士,但因为太宗立国之初,就定下重文轻武的国策,这导致皇朝在传承中,文官集团已经变得尾大不掉。

士大夫与君王公天下,文彦博敢跟皇帝将这句话赤裸裸说出来。

就是因为这百年发展而积累出来的底气。

一个东西一旦形成传统,就算皇帝也不能轻易撼动。

就如如今的赵佶,他想要杀了那些坏他功德狗官,并不仅仅张合一人,而是整个利益链条上,上从蔡京,下至礼部,户部等经手的官员。

赵佶知道他每年拨下去的钱银有多少,可是这些钱银却没有发挥出他应有的效果。

这些人在抢坏他功德!

“为什么麻烦?”

吴哗似乎料到赵佶会这么说,只是微笑引导。

“因为本朝惯例,轻易不得杀士大夫,就算朕想动手,其中的复核手段非常麻烦。

且杀了之后,那些人还会————”

赵佶说着说着,脸色越来越难看。

他一开始本以为,这东西本是平常,可是越说他越觉得这规定十分不合理。

为什么那些人明明贪了他的银子,坏了他的功德。

他却要为了如何惩罚他们,而如此烦恼?

“惯例,是因为祖训吗?”

吴哗继续追问,这个问题一下子把赵佶给问住了。

祖训,对啊,有祖训吗?

为什么历朝历代的皇帝,要遵守这个不成文的规则?

在吴晔生活的后世,传言太祖皇帝留下誓碑:训曰:对后周柴氏家族不得加刑;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这个传说传得有鼻子有眼,再印证北宋一朝的作风,被很多人相信。

可是后世史学家却对此存疑,因为关于这个碑文的记载,从未出现在任何官方史书中。

反而是北宋灭亡之后,两位文人通过笔记的方式,留下一段野史。

吴哗也不知道这段碑文有没有,可是看赵佶的表情,大概率是没有的,甚至他可能都没听说过。

既然不是祖训,为何皇帝要遵守?

吴哗虽然什么都没说,却将一个清淅的思想,传递给宋徽宗。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传统,不管传统是怎么形成的,当它成为一种默许的共识,任何打破这个共识的人,都会被口诛笔伐,引起巨大的反弹。

就如后世赵构杀了两个言官,当场引发巨大的舆论风暴。

可究其根底,这并不是某一条制约皇帝的祖训,只是在过往百年里,文人士大夫利用自己的舆论权和权柄,逐渐为皇帝编织出一张挣不脱的网。

这何尝不是一种【养成】?

吴哗心生感慨,他在努力养成一个昏君,可那些士大夫们,早就规训了许多皇帝,甚至一个皇朝。

这才是最高级的养成啊!

吴哗真心佩服那些儒家的前辈。

此时,吴哗望向赵佶,他眼中的杀意越发明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