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刊社在“何凤山”名字于西方世界大噪之时,正式出版了何凤山的自传《外交生涯四十年》。
刘一民同时也向自己合作的西方出版社推荐了这一本书,将近一半的出版社已经表态准备出版这本自传。
他还给中国书刊社提供了建议,让尼琪带着何凤山在美国进行巡回演讲,通过演讲再次提升何凤山以及何凤山所代表的英雄华人形象。
要想在全球形成影响力,光靠一本小说的影响力有限。文章、演讲和媒体报道三位一体,效果才能真正的发挥出来。
何凤山是外交官出身,演讲的能力自然是没问题。尼琪拿到刘一民的建议丝毫没有尤豫,立即向何凤山发出了邀请。何凤山的演讲不仅可以卖他的自传,还能卖刘一民的《上帝的签证》,对于中国书刊社而言,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何凤山本来准备拒绝中国书刊社的邀请,尼琪说道:“刘教授告诉我,如果您不喜欢抛头露面的话,您想一想当时和他在书房的对话。”
“对话?”何凤山沉思片刻后,便想起话里是什么意思。刘一民第一次见到何凤山时,掷地有声地说出:
【我们要努力让世界人民明白,中国人是什么人!中国人在干什么!中国人想干什么!】
“尼琪女士,我答应中国书刊社的邀请,不过我年纪大了,活动不能象刘教授那样密集,我希望可以给我充足的休息时间。”
“当然,何,我们充分尊重你的意愿。”尼琪高兴地起身准备回去安排巡演事宜。
临走时尼琪告诉何凤山,最近中国书刊社会在媒体上对他进行大肆宣传,让他一定要配合好。
“另外《巴黎评论》这两天已经卖了十几万册,据说在中国大陆一个星期内销量达到四十万册,岛上也达到了五万册左右。”尼琪将自己知道的信息全部告诉给了何凤山。
《人民文艺》销量持续攀升,估计六月份销量抵达两百万并不是问题。除此之外,大陆有多家报纸和杂志对《上帝的签证》这本小说进行转载。
岛上《人间杂志》的销量看起来不高,实际上这已经是《人间杂志》的销量极限。岛上对于报纸和杂志的限制措施很多,其中主要归纳为“限证、限张、限印”。
报纸和杂志的经营执照被严格限制是为限证;每一期的报纸和杂志有明确的页数限制,称为限张;限印则是对报纸和杂志社的纸张用量进行严格限制。
《人间杂志》的纸张也就够印这么多的,纸张印完之后根本没有其它办法印刷。
不过岛上包括伪《中央日报》在内的几家报纸,在副刊全文转载了《上帝的签证》这篇小说。通过报社转载,文章基本上复盖了全岛。
岛上对于《上帝的签证》这篇小说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们看到的第一眼不是何凤山这个人多么多么的厉害,而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祖上也阔过。
卧槽,原来我们以前在大陆时也做了这么多厉害的事情!
可惜岛上人对于这段历史了解不多,于开始查找何凤山当年在欧洲担任大使时的欧洲外交官,了解这件事情的真相。
岛上忽然涌现出无数的何凤山前同事,疯狂地鼓吹这件事情,明里暗里再说点自己在当时所做的贡献。
岛上作家代表团的成员纷纷在报纸上发表关于《上帝的签证》的评论,从真实的事迹中引申出华人文学在传播中华文化和塑造中国国际形象方面的重要贡献。
另外李敖和白先勇在报纸上介绍了一下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情况,沪市和鹏城的建设,增加岛上民众对大陆的了解。
白先勇和李敖的文章删删减减许久才被允许发表到报纸上,即使如此,报纸销量一时间猛增。
大家对于大陆的消息可谓是求知若渴,自从允许老兵返乡查找亲人后,从大陆返回岛上的老兵带来了许多大陆的消息。
这些消息里面除了家乡变化、两岸经济对比之外,听的最多的就是大陆正在进行改革开放。这些老兵尤如一个个调查员,深入大陆观察大陆的改革开放。
可惜这些老兵大多数并没有发声渠道,消息只是在眷村或者老兵疗养院、老兵组成的归乡团体内部流传。
要想真正了解中国改革开放建设成就,还得看白先勇和李敖的文章。
岛上《中国时报》在次版设立“大陆专栏”,主要就是刊登岛上作家代表团从大陆回去后所写的文章。
李敖等人回到岛上后,就不停地接受媒体的采访和文学界朋友的上门拜访。当然,其中也有一些指责声。
不过在统派声音占据主流的时代,这些人的声音翻不了多大的浪花。
在紧张的采访行程中,李敖没有忘记刘一民的嘱托,跑到马场町刑场送上了鲜花和祭品。
新华社,穆青将《人民文艺》的杂志放下,又看了一眼新华社写的通信,觉得火候还是不到。
“一民同志还没到?”穆青看向正在沏茶的秘书。
秘书看了一下手表:“根据约好的时间,马上就到。”
秘书话音刚落,刘一民就出现在了门口。穆青办公室的门虽然开着,刘一民还是敲了两下:“穆老!”
“一民,快坐,快坐!”穆青热情地说道。
“您什么时候回来的?”
“昨天下午回来的,你这篇小说写得好啊,体现了咱们中国人兼济天下的胸怀。这是我们新华社记者写的通信,但是我觉得写的不好。
我们想让记者去对何凤山先生做一个深度采访,希望你帮忙联系联系。”穆青说道。
刘一民疑惑地说道:“想要采访,咱们新华社的记者同志直接去联系不行吗?何先生应该不会拒绝。”
“何凤山先生行程比较多,就算是接受采访也只是简单的回答问题,我们想要深度采访。有你这层关系在,何凤山先生定然会同意。我们也想趁着这个机会,做一次国际传播。
让各地的新华社都动起来,在全世界各地报道这件事情,顺便问问你,你有没有什么想法?提供一下报道角度供我们借鉴。”
刘一民提出新华社不应该仅仅只报道何凤山的事情,而应该从多个视角进行采访。
“比如查找当时通过何凤山幸存下来的鱿太人;采访目前鱿太人对于何凤山所做的这件事情的看法;分析当时西方国家见死不救的原因。
我们不仅要站在舆论的高地,还要踩西方一把。
但是在不同的国家报道,也要融入不同国家的特色,利用当地读者容易接受的语言来进行报道,比如人性、温情和痛苦决择。西方读者在西方媒体的宣传下,并不喜欢咱们所用的宣传话语。所以提供给外国读者看的报道,一定要求变。”刘一民笑着说道。
穆青说道:“我们准备成立一个小组,专门就针对何凤山的事迹进行报道,集成力量,协调策划。”
刘一民答应替新华社的记者写一封介绍信:“何先生应该会给我一个面子。”
“除此之外,我听说岛上正准备邀请何凤山上岛,咱们也准备同时发出邀请。”穆青说道。
“好啊,到时候我得拉着何凤山先生到《青年夜话》聊聊天,我们正缺这类的内容。”
刘一民当场在穆青的办公室里给何凤山写了一封信,等新华社记者抵达美国的时候交给他。穆青预计派出两名熟悉国际新闻业务和一名熟悉国内新闻工作的记者抵达美国,与新华社驻美国分社的记者一起完成这次采访。
“一民,听社里的同志说,你前两天找过我,是跟我商谈联合培养的事情吗?”穆青好奇的问道。
联合培养提出来后,刘一民一直在忙活着其他事情,进度并没有实际推动。
“有这件事情,也有另外一件事儿。”刘一民打开放在沙发旁的皮包,将朱父和其馀两名教授合写的论文拿了出来:
“您看下这篇论文,讲的是我们国家汽车产业过去、目前和未来发展问题。汽车产业是一个国家的大产业,现代化交通的发展离不开汽车。
我觉得这篇论文写的非常有见地,对我们国家目前的汽车企业发展或者是合资建设都很有用。内参是咱们新华社在编撰,我向您推荐一下这篇论文。”
穆青听完后好奇地从刘一民手中接过论文:“这是北理工教授写的?”
“不瞒您说,这是我岳父的论文。但是我绝对没有走后门的想法,我认为这确实是一篇优秀论文。我岳父跟另外两名教授亲自去参观了东北、燕京和武汉的汽车制造基地,还去了合资厂。对目前汽车产业结构进行了深入了解,结合了国际上汽车产业发展,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建议。”
穆青听刘一民说完,正色道:“好,我看看。北理工大学的教授,水平肯定是没问题。其实国家现在正缺这种结合实际的研究文章。”
穆青戴上眼镜,认真阅读起了论文。刘一民看到穆青桌子上摆着几分外媒报纸,于是饶有兴致地阅读起来。
【东方的诺亚方舟——1938年的中国外交官。】
【《上帝的签证》——中国的《辛德勒的方舟》】
《辛德勒的方舟》就是后世大家所熟知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是1982年一名澳大利亚作家所作,后来被改编成了电影。
国际媒体上的报道也很密集,但大多集中于何凤山救人这件事情。另外还有一些媒体阴阳怪气地表示,这件事情目前并没有切实可靠的证据,可能为中国作家虚构,美国书商找了一名中国人配合炒作。
刘一民看到后都气笑了,一会儿得交代一下,新华社记者抵达美国之后要协助何凤山提供更多的证据,顺便骂一骂这些阴阳怪气的媒体,给他们扣一个“同情纳粹”的帽子。
你们的鱿爹会治你的!
看完关于何凤山的报道,刘一民将目光集中在了《绿皮书》的报道上。目前《绿皮书》全球票房超过三千万美元,北美票房单日增长超过五百万美元。
电影票房分析师不断地调高预期,而投资人看到电影市场表现这么好,经商议后立即增加针对《绿皮书》的宣传预算。
经费到帐之后,各种宣传海报树立在各大电影院周围,电影评论家的评论文章和采访片段不断出现在报纸杂志或者电视之上。
剧组的主创人员集体到马丁路德金纪念广场送鲜花,表达对于种族平等的美好愿望。
“弗兰克对于电影宣传有一套!”刘一民忍不住笑道。
刘一民的笑声打断了穆青,他将论文放下说道:“我虽然不是理工科,也没有汽车行业工作经验,但我个人在采访的时候,去过汽车公司,对他们多多少少了解一点。
我个人觉得朱教授和另外几名教授写的非常不错,但我还得找相关领域的专家对文章覆审一遍。一民,你知道发在内参上的文章需要慎之又慎,他们关系到领导同志的决策啊!”
“我明白。”
穆青认为这篇文章可以发表到高官可以阅读的内参上,至于最高级别的内参则还不够格。
新华社编撰的内参级别分好几种,不同级别的内参对于阅读范围都有明确的规定。
穆青觉得可以,但也没说死,留了一个转圜馀地。
“一民,你老丈人不错嘛,年龄不小了,还对学术研究这么执着。”
“我这岳父平常喜欢写点东西,但是呢写的咳所以啊,我就建议他多写写论文。咱们国家现在正在发展工业,理工科教授有用武之地。为工业培养人才,为企业提供指导,这比写小说强。”
穆青听刘一民咳嗽一声,就知道他这老岳父写的东西定然是不能看。
“穆老,您这次出去考察有什么收获?”刘一民将手中的报纸放在了一边。
穆青瞥了一眼报纸上的内容:“《绿皮书》票房这么好,你小子这次又要赚不少钱了。这次深入基层,主要是去找一些典型,不仅包括正面典型,还包括反面典型。
找正面典型推广成功经验,找反面典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在成功的背后都暴露出不少的问题。这些稿子接下来会陆续见报,到时候你好好看。”
穆青拿出自己拍的照片跟刘一民分享,穆青去了贫困的农村,也去了通过村镇企业发展起来的农村、去了国营工厂也去了私营工厂。
上午十点,穆青谈起联合培养的问题,新华社上下的意见是刚开始做这件事情,不能急于求成,而是小规模实验,等效果好了扩大培养规模。
“我有一个建议,新华社联培班的学生大一大二正常上课,到了大三选拔一部分学生添加联培班,进行额外的实践和理论培养。
这种小规模联合培养,既能满足新华社对于人才的需要,也能够降低新华社经费压力,您觉得呢?
要是以后效果好,燕大高考招生时专门给新华社列一个招生计划!”
穆青考虑了一下刘一民的意见,新华社第一次提出联培带有试验性质,要是真让他们拿出大笔的经费,他们也牙疼。
“不过新华社还要跟燕大中文系、燕大谈,毕竟是燕大的学生,不是我们文研所的学生。”刘一民说道。
“行,到时候我们亲自派人去燕大谈!”
中午,刘一民又被穆青拉着去家里吃了一顿饭。吃完饭后,他没有久留直接回了四合院。
喜梅告诉刘一民,《人民文艺》编辑崔道逸在家里等了一上午,没有等到人就回去了。
“崔师兄,他找我干什么?”刘一民好奇地问道。
喜梅解释道:“我问了,崔编辑说没啥事儿,就是《人民文艺》这一期销量好,想过来给您报报喜,聊聊天。下午他要去外地约稿,就只能先走了。”
“行!”
算了算时间,刘一民跟崔道逸也很久没见了。
朱霖正坐在银杏树下和两个小家伙玩沙包:“刘老师,吃饭了吗?”
“吃过了,穆老太热情了!”刘一民笑着看向两个小家伙:“来,把沙包丢给爸爸。”
两个小家伙力气太小,扔沙包最多只能扔一米多一点,不过丝毫不影响他们玩的乐趣。
等玩到十二点四十,刘一民让他们赶紧去休息:“妈妈要午休了,要不然下午上班没精神。”
“爸爸,我还想玩。”刘雨撅着嘴说道。
“不,你不想。瞧你这一头汗,等晚上不热了再玩儿。”
刘一民拿湿毛巾给刘雨和刘林擦了擦汗后,让喜梅带着他们休息。
下午,刘一民开着车去燕大给文研所受训老师讲课。办公室里,这群学员在讨论何凤山这种精神,到底是什么样的国际精神。
看到刘一民进来后,大家立即屏住呼吸不再说话。
“讨论嘛,大家继续讨论。”刘一民坐下示意大家继续讨论。
“刘老师,没想到您连这种人物都能采访到,现在燕大的学生和老师无一不佩服何凤山先生。”
“这就是发现,要善于发现可以写作的题材。”刘一民说道。
闫真给刘一民倒了一杯热茶,坐在旁边讲起自己对何凤山的看法,认为何凤山所表现出来的英雄主义是当代人道主义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里“仁者爱人、兼爱非攻”思想的集中表现。
刘一民听他们讨论了半个小时,讨论的目标逐渐从“何凤山”身上转移到《上帝的签证》这篇文章的写作上面。
“好了,大家别讨论了,我今天是来给大家讲课的,不是来听大家吹捧的。”刘一民摆手打断了讨论。
众人随即扭开钢笔,打开笔记本齐刷刷地看向刘一民,时刻准备记录。
“咱们讲一下中文系文学教程中的学生培养问题,如何在培养学生批判精神的同时教会学生理性思考能力。
文学专业的学生喜欢表达,但急于表达往往会造成错误的描述,非但不能起到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反而会贻笑大方。批判精神要有,综合、理性、系统的分析能力也要有。
培育批判精神很简单,但综合、理性系统思考的能力培养起来却非常难”
一连讲到下午四点,中间接到了北影厂打过来的电话,不过打电话的不是汪阳,而是陈大导的父亲陈怀楷。
“陈导,您找我有事儿?”刘一民好奇地问道。
“我没啥事儿,就是我儿子有一个同学叫做张义谋,他来到燕京想见你一面儿。这是个非常不错的年轻人,不过我得先问问你,你愿不愿意见。你要是不愿意见,我找个理由帮你推辞掉。”
陈怀楷怕刘一民真的不见,讲起张义谋拍摄过的电影《一个和八个》,另外主演的电影《老井》在国际上口碑表现不俗。
“这个年轻人要全面转型当导演,他想向你请教几点问题。”
“行,等他到燕京了,可以来我家找我。”刘一民说道。
“他已经到燕京了,晚上我让他直接去你四合院怎么样?”
“好啊!”
傍晚刘一民回到四合院,吃完饭没多久,张义谋探头探脑的出现在了胡同口,手里拿着纸条,上面写着门牌号。
大门没有关,但张义谋也不好意思直接进,于是用手敲了敲大门。
听到动静,喜梅立即放下碗筷走出了院子,看着身穿蓝白相间t恤的张义谋问道:“请问你找谁?”
张义谋打量了一下喜梅,看她不象是朱霖便猜到是陈怀楷所说的小保姆:“你好,同志,这是刘教授家吧?”
“对,这是刘教授家。”
“我来找刘教授,我叫张义谋,跟刘教授约好了。”
“你是干什么的?刘教授的学生?”
“我倒想,但不是,我是北影学院的学生,现在桂省电影制片厂工作。”张义谋笑着解释道。
“哦,拍电影儿的啊。”喜梅没有说话,带着张义谋走到院子里:“刘教授,这位导演说是跟您约好了。”
张义谋听到喜梅称呼他为导演,红着脸说道:“现在还不算是。”
张义谋从北影毕业后,首先获得的工作是桂省电影制片厂的摄影师,今年开始决定转型当导演。
“刘教授,您好,我叫张义谋,陈导应该给您说了。”张义谋下半身站的笔直,上身微微弯曲。
“我知道,坐。你吃饭没有?”刘一民笑着问道。
张义谋见刘一民如此客气,心里松了一口气:“吃过了,您不用客气。这是您的双胞胎是吧?”
朱霖笑着说道:“小张同志,你坐,不用管他们两个。”
“朱导,我给他们两个带了桂省特有的玩具。”张义谋蹲下身子,将包里的东西拿出来在两个小家伙眼前晃了晃,并教会他们两个怎么玩儿。
“朱导,我看过您导演的话剧,导演的很棒。我得向您学习,您转型当话剧导演,转型的非常成功。现在不仅是国内最好的女演员,还是最优秀的女导演之一。”
张义谋的夸奖让朱霖对他的欣赏增加了几分,这小张同志嘴可真甜。
等忙活完,张义谋才坐下看向刘一民:“刘教授,其实早应该拜访您。当时我们上学的时候,就一直看您的小说,上班后工作忙了,但是您的小说也一直没有落过。《上帝的签证》刚发表我就看了,写的真好。”
“你客气了,你主演的《老井》也不错,听老陈说你准备转型当真正的导演?”刘一民说道。
张义谋腼典地挠了挠头发:“《老井》跟您去年的电影相比起来差远了,我学的是摄影,不是导演。但不想当导演的摄影师,不是好的摄影师。”
《老井》没能获奖是张义谋的遗撼,也是导演吴天明的遗撼。他们拍出这部电影的时候,整个剧组从上到下都非常有信心。
但是去年也是刘一民小说改编电影的爆发之年,光国内《霍元甲》《忠犬八公》《南侨赤子》《绣春刀》先后公映,以及去年来不及上映《邓稼先》,这一系列电影的爆发直接将《老井》给挤了下去。
张义谋本想靠着《老井》走红,谁知道半路不仅杀出程咬金、秦叔宝、尉迟敬德都杀出来了,这也成了张义谋心中的遗撼。
《忠犬八公》获得香江金象奖,《奴隶的救赎》《绿皮书》等相继获得奥斯卡金象奖和金棕榈奖,张义谋明白刘一民必然掌握了电影剧本大火所具备的某种秘诀,于是赶忙过来请教。
“怎么?你也想在国际上获奖?”刘一民笑着问道。
张义谋立即说道:“刘教授,我当然想啊!香江金象奖折戟沉沙,我看东京国际电影节也没指望了。演员梦不说了,我只想接下来拍电影,能够成为一名国际导演。”
“你看你这小同志,你才多大啊,就这么急?”
ps:今天一章7千字,我最近睡眠又乱了,早睡调整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