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品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e品小说网 > 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 第597章 《上帝的签证》发表

第597章 《上帝的签证》发表

回到燕京的第三天,刘一民先去文化部里见了一下夏言和王蒙。

夏言和王蒙已经对南下这几天发生的事情了如指掌,夏言让人给刘一民茶:“一民,赶紧坐,也不在家多休息几天,这阵子实在是辛苦你了。”

刘一民暗自吐槽,好赖话都让你们给说了。自己要是休息久了再来,肯定又换了另一副说辞。

王蒙似乎看出了刘一民心中所想:“一民同志,我们呀是既想早点听到消息,又想让你多休息休息。就象你在中山大学的发言,即使自己对先锋文学的看法不一样,在讲话时又充满了对年轻人的爱护。”

“王蒙说的对,一民啊,我们知道你辛苦,我们知道你喜欢喝红茶,这是专门给你买的红茶。”夏言乐呵呵地说道。

“多谢两位领导关怀,我不累,比我累的人多了。”

秘书将茶放在刘一民面前,刘一民通过味道闻出这是用正山小种泡的红茶。

夏言说道:“我听说齐邦媛在走的时候,态度已经明显有所转变,是真的假的?”

“是真的,从南到北的参观,展现了大陆经济活力和发展的前景,对于他们内心自然是有所触动。岛上经济现状是比我们好,但是终究只是一个岛而已。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于文化、灵魂的归属感是在大陆。

他们这群从大陆走到岛上的人,无论是作家还是士兵、平民,终身都不可能摆脱大陆对他们的影响。”刘一民说道。

“是啊,谁都无法真正的忘记大陆。那说明,咱们这次文化交流活动,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统战部门的同志和宣传部门的同志都在关注着这次会议,我们部里要立即写一份总结报告递上去。”王蒙看向刘一民,眼神里的意思再明显不过。

“总结报告我来写,我尽量在这两天完成。”刘一民说道。

王蒙笑道:“一民,那就辛苦你了。由文研所主办,总结自然由文研所来写。到时候交到沉老这里,沉老批复之后,再由部里往上递。”

夏言和王蒙又仔细听了听从沪市到鹏城的经过,听汪曾祺等人讲跟刘一民讲自然有多不同。

刘一民将齐邦媛和白先勇等人的心路历程分析了一遍,同时也不让大家太过于乐观,毕竟人的思想会随时发生变化。

“潜移默化,咱们要做的就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陈映真先生要创建统一联盟这件事,也是一个大事。只可惜,咱们出不了什么力。”夏言没想到陈映真这么有魄力,要是早知道这么有魄力,当初在燕京就应该跟他好好聊一聊。

“这个联盟对于咱们来说肯定是有好处,出不了实际力量,咱们只要支持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分底气。”刘一民品尝了一口夏言买的正山小种,觉得这茶叶真不错。

“好喝啊,一会儿走了你拿去。”夏言大方地说道。

“真的?”

“那还能有假,这是专门给你买的。”夏言转身冲秘书说道:“将剩下的装好放一民的包里。”

夏言问刘一民还有没有要汇报的,刘一民提起两岸文化交流制度化的想法:“我认为咱们以后可以多多举办类似的活动,甚至以后可以发展成国际华人文学交流活动。

这对于我们大陆在华人文学中的地位大有裨益,咱们举办交流会可比《联合早报》这类报纸举办的正宗多了。”

“你觉得多长时间一届比较合适?”夏言问道。

“两年一届?”刘一民说道。

王蒙和夏言通过眼神对视交流了一下意见,王蒙让刘一民将这件事情写到总结报告里,到时候给上级部门做参考。

“将这项活动制度化是好事儿,但后面许多问题得商量。如经费、人员等等,咱们这一届刚刚举办完,有足够的时间去讨论这件事情。”夏言内心已经赞同刘一民的建议,不过他没有明确表态。

话题又转向他们在中山大学的交流活动,对于纯文学杂志进行商业化探索,部里也采取了赞同态度,并通过《文艺报》等报纸发文支持。

“一本杂志要想存在,光靠上级拨款肯定是不行。全国那么多的杂志、报社全都靠上级拨款生活的话,对于国家是巨大的负担。我看杂志跟电影一样,都是能挣钱的行业,就是探索失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王蒙自己还私下写信向《花城》主编李士非表达自己支持的态度,但也要他采取审慎的态度,改革的步子不能迈的太大。

话题转来转去,最终还是落在了对先锋文学的批评上去。部里其实并不想让这股讨论的风再继续下去,经过有心人的引导,很容易变成岛上文学和大陆文学的一次对立。

近日报纸上的一些评论,已经不单单是在讲文学思想的事情了。

“这些我在武汉已经看过,这两天闹得更凶。一些同志,听不得批评的意见。他们不久前还在为先锋文学吹冲锋号,现在有人说大陆的先锋文学的毛病,可不就是打他们的脸嘛!”刘一民说道。

王蒙说道:“一些人一点大局观都没有。”

“通知文联和作协,要通过《文艺报》等一系列报纸,表达文联和作协的态度。文学思想的争论不能带上地域,文学的争论就要在文学的范围内解决,不要搞什么小动作。

也要告诉那些写先锋文学的年轻人,要听得进去批评,不要一点就炸。前几年老诗人和新诗人的诗歌之争激化,最后造成的后果还不值得警醒吗?”夏言生气地拍了拍桌子。

王蒙说道:“我等会儿就去通知冯木同志还有其它报纸,一定要清淅明确地表达出咱们的意见。”

听到王蒙的话,夏言的脸色这才有所缓和:“一民,听说你还跟年轻的作家格非打了一个赌?”

“您也听说了?我就是随口之言,年轻人就是太年轻!”刘一民说道。

夏言乐呵呵地问道:“你真觉得先锋文学马上就要不行了?”

“要是再按照目前的样子,用不了多久。”刘一民说道。

“是啊,会议记录我也看了,齐邦媛说的还是有道理的。”

“没有一成不变的文学思想,只有适合读者口味的文学作品。从伤痕文学、

到改革文学、再到先锋文学,一种新的文学形式的出现是对另一种文学的形式的扬弃—一吸收精华部分,剔除其不合时宜的部分。

没有了先锋文学,还会有其它文学。文学的发展肯定是一往无前的,我们不必为先锋文学的消失而感到遗撼。”

夏言对于先锋文学也颇有兴趣,新颖的文学表现形式感刚开始给所有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没想到发展到现在,越走越偏。

“有些文章,我看了几天硬是看不懂。一民啊,还是你说得对,无论发展到什么时候,现实主义永远是主流。”

刘一民在文化部待了一上午,本来下午准备去新华社找穆青,可惜从电话里得知对方出差去了西南。

内参是由新华社编写的,朱父的论文要想 ,得让穆青看看。会非常快。

下午,刘一民去文研所转了一圈。文研所里,所有的受训老师正在加紧忙自己手头的论文。离这一期培训结束只剩下三个月时间了,每个人忙的脚不沾地。

刘一民跟他们打过招呼之后,闫真跟着刘一民走进办公室,除了工作汇报之外,又拿出了一大批帐单请刘一民签字。

“刘老师,最后的结馀退回到了作协,这是对方的收款说明。这些单子都需要签一下,财务那边要走个流程。”

“好!”

刘一民在几沓发票上写上自己名字:“这两天所里怎么样?”

“很正常,就是您连着出国和开会,有些项目组的审批落下了,老教授们正等着审批结果。”闫真笑着说道。

“这样啊,我知道了!”刘一民将签好的发票重新递给了闫真。

闫真出去后,严家炎过来找刘一民聊天,回顾这次两岸传统文化交流会。

“前两天我去见了北师大的中文系教授,他们生气啊,气咱们不安排他们参加交流。”严家炎得意地说道。

“严教授,您这是不是太得意了?”

严家炎端起茶杯灌了一口:“没办法,谁让咱们是燕大。”

瞧着严家炎瑟的样子,刘一民跟他聊起如今燕大中文系的教程情况。

“我来就是说这事儿,大二和大三落下的课程,你还得补一补。以前有闫真给你代课,闫真不在,也没人给你代课。

落下的课程你这星期多上几节,就补回来了。”

“行!”

严家炎最后想问一下马尔克斯什么时候过来,刘一民摇头说道:“忘了,天到部里,光记得汇报工作了,这件事情给忘了。”

“那肯定是没消息,要是有消息,就算是你忘了,部里也忘不了。”严家炎说道。

“严教授,等有情况,我通知您!”

“好!”

送走严家炎,刘一民低头开始撰写交流会的总结报告,洋洋洒洒写了约四千字。在报告的最后一页,附上了两岸传统文化交流会的后续发展建议。

刘一民着重提出了增强大陆文学在华人文学里的影响力,增强岛上作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消弭误解。通过岛上作家的作品,将大陆的真实情况传到岛上。

下午下班的时候,看到文研所的老师仍然在埋头苦写。刘一民拍了拍手笑着说道:“同志们,这阵子辛苦了,今晚由所里举办一场聚餐活动,大家边吃饭边交流。

大家最近遇到什么问题,明天我上班之后都可以来问我。”

“谢谢所长!”

“谢谢刘老师!”

“好,闫真,你安排好。”刘一民说道。

闫真做这事儿不是一次两次了,现在组织聚餐之类的活动手拿把掐:“好的,刘老师,您去吗?”

“我今天就不去了,你们师娘在家等着我呢。”刘一民笑着说道。

皇冠车交还给了文研所,刘一民让闫真去考一下驾照,以后文研所有了接待活动,也不必总是去麻烦校车队。

闫真高兴地说道:“刘老师,我明天就开始理论学习。我跟着校车队的司机摸了两次,会直走,可是倒车和停车总是弄不明白。”

“车啊,就是得练,多练练就行。”刘一民将钥匙递给闫真。

在5月底这几天,刘一民连着上了几天课,上午教大二,下午教大三,连着几天,终于将所欠的课程全部给补齐了。

六月一号,《人民文艺》、《人间杂志》正式 刘一民的小说《 》,《巴黎评论》的秋季刊预计要晚五天左右。

何凤山的老家湘省反应热烈,何凤山在国内的朋友第一次听说这件事情。而当时邀请何凤山回来讲课,他也从没有提起这件事儿。

为此,湘省专门打来电话向刘一民核实,书上写的“何凤山”是不是他们湘省的何凤山。

当听到刘一民说“是”后,湘省高兴地挂断了电话,第二天湘省报纸上都是“何凤山”这个名字。

各大报纸同时发力,大肆宣传何凤山的英雄事迹。“中国人拯救鱿太人”、“东方拉贝”等说法层出不穷。

洛杉矶,何凤山的家里被记者围得水泄不通,电视和报纸上都是他接受采访的身影。

他的女儿何曼礼早已经做好了采访,在《 》 的时候,一篇深度报道就刊登在了报纸上。

晚上,《新闻联播》里出现了何凤山的身影,何凤山谦虚的表示自己只是举手之劳:“我们中国人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有这样的机会,我当然不能束手旁观。”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