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扫盲运动”如同一场席卷全国的春雨,虽然开始时带着些强制性的疾风骤雨(比如某些地方官为了kpi硬拉壮丁上夜校闹出的笑话,被《大夏八卦周刊》当趣闻报道),但终究是滋润了干涸的知识土壤。当最基本的识字算数在广大民众中逐渐普及后,一个更深远的需求自然而然地浮出水面,扫盲只是认得了门槛上的字,想要登堂入室,还需要更系统、更深入的教育。
最先感受到这种压力的是工部和皇家摸鱼学院(现己更名为“皇家理工学院”,但陛下和旧臣们还是习惯叫摸鱼学院)。新式的蒸汽机、矿山的复杂设备、铁路的规划维护、乃至兵工厂里越来越精密的燧发枪零件,都需要不仅识字,更要懂几何、算学、物理初步知识的技工和工程师。夜校里教的那点“日用识字”和“简单算账”,显然不够用了。
同时,随着商业繁荣,各大商号、钱庄对能写会算、甚至懂得一些经济地理的账房、伙计的需求也大增。就连农业部推广新式农具和轮作技术,也发现识几个字的农民接受起来快得多,但要让他们真正理解原理并举一反三,还需要更基础的教育。
几部门的诉苦折子,几乎同时递到了夏桓的案头。核心思想就一个:陛下,扫盲初见成效,但人才缺口更大了!需要更高级的学校!需要系统培养!
夏桓正被宫里新排的一出“新式话剧”(文华司“整活”的产物,剧情狗血,台词首白,陛下看得挺乐呵)逗得前仰后合,看到这些折子,笑容僵了一下。
“没完没了是吧?”他放下手里的瓜子,有点郁闷,“刚扫完盲,又要办学?朕这是给自己挖了多少坑啊?”
他理想中的咸鱼生活,是下面的人自动把事办好,别来烦他。可现在倒好,事情越办越多,新的麻烦也跟着来。
“办学办什么样的学呢?”他挠头。前世记忆里,九年义务教育,有小学、中学,后面还有高中,大学,研究生。算了,还是先模仿九年义务教育吧。
“这样吧,”他懒得细想,再次发挥“甩手掌柜”的风格,对伺候在旁的小柱子说,“告诉教育部和文华司,还有吵吵缺人的那几个部,别光叫唤。扫盲是认字,接下来得学点有用的东西。给朕在全国办那种嗯,基础的学校,叫‘小学’,让娃们都能上,学点更深的文字、算数,再加点实用的,比如嗯简单的天地万物道理(物理常识)、山川地理(地理)、我朝律法(普法)什么的。
他顿了顿,觉得光有基础不够。“小学”毕业了干嘛?首接去工坊好像还差点意思。
“再办一种高一级的,叫‘中学’。”他继续拍脑袋决定,“小学学得好的,可以继续上中学,学更专门点的东西。比如喜欢摆弄机器的,就多学算学和格物(物理);喜欢经商的,就学算学和经济;想当官的呃,也不能光学八股,得学点实用的治理地方的学问。”
他越想越觉得麻烦,赶紧收尾:“具体教什么,让他们自己去吵,去定!朕就一个要求:实用!别整天之乎者也!办学的地方各州县自己想办法!没钱?之前扫盲的钱不是批了吗?不够自己想办法!朕不管!总之,尽快给朕把这些小学中学办起来!让人才自己长出来!别再什么事都来找朕!”
小柱子再次肩负起传达“圣意”的重任。当他将陛下关于建立“小学”、“中学”两级新式学堂体系,强调“实用教学”,并要求各地自行解决的指示,原封不动地传达给教育部和文华司时,两位主管官员再次经历了从懵逼到狂热的心理历程。
陛下这又是高瞻远瞩啊!
扫盲是普及,办学是提高!这是要建立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小学打基础,中学定向培养!因材施教!陛下圣明!
“实用”二字是核心!要告别空谈,转向实学!
各地自行解决?这是要发挥地方积极性!陛下这是在锻炼臣工啊!
压力瞬间给到了地方。刻更新:新增“境内小学/中学设立数量及入学率”作为重要kpi。各州县官员刚刚为扫盲率拼得头皮发麻,现在又迎来了新的“教育竞赛”。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办学大跃进”在全国展开。
经费来源五花八门:有地方财政拨款的,有乡绅富豪捐资的(陛下暗示可以给捐资者立碑表彰或给予子嗣入学优惠),有利用旧祠堂、庙宇改建的,甚至还有商号出资定向培养未来员工的。
师资更是八仙过海:扫盲运动中表现突出的夜校老师被优先转正;招募民间精通算学、医术、匠作的非科举人才;高薪聘请从“皇家理工学院”毕业的学员(虽然还没几届毕业生);甚至有些地方官把主意打到了本地退休官员和有名望的老儒生身上,请他们出山教授“实用律法”或“道德修养”(好歹也算一门课)。
课程设置也是百花齐放,但都紧扣“实用”主题。除了基础的文算,小学普遍开设了《自然格物浅说》(介绍物理化学常识,配大量插图)、《大夏地理概要》、《律法启蒙》。中学则开始分科,有偏向工科的“算学格物班”,有偏向商科的“经济算学班”,甚至还有农业班、医学预备班等等。教材由教育部统一大纲,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微调。
短短一两年间,大夏各州县,小学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中学也在府城等重要城镇相继设立。虽然条件简陋,师资水平参差不齐,但一个覆盖更广、层次更分明的官办教育体系雏形,确实建立起来了。
孩子们不再只有私塾一条路,贫寒子弟也有了通过官学改变命运的机会。课堂上传来的,不再是单一的“子曰诗云”,还有算盘声、对自然现象的讨论声、以及对各地物产的介绍。
夏桓某次微服溜出宫去新开的“百货商场”摸鱼时,就看到街角一所新建的小学堂放学,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讨论着今天老师做的“磁石吸铁”实验,一个个眼睛发亮。
“啧,搞得还挺像回事。”夏桓叼着新买的糖人,嘀咕了一句,“希望真能长出点有用的人才,别又是一群书呆子。”
他没想到的是,这片被他强行催生出的教育沃土,即将以一种他意想不到的速度和方式,开始回报整个帝国。人才,真的快要自己“长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