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的轰鸣声尚未远去,另一份奏报又摆上了夏桓的案头。这次不是工部,也不是户部,而是由文华司牵头,联合教育部(由原先负责科举的礼部部分职能演化而来)提交的联名奏章。
奏章的核心内容就一个:忧心忡忡地指出,随着帝国工农业、商业的飞速发展,尤其是新式机械、矿业、乃至铁路运营管理的需要,社会对具备基本文化知识(识字、算数)的劳动力的需求急剧增加,而目前大夏的识字率,尤其是广大农村和工匠阶层的识字率,实在太低,长此以往,必将成为制约帝国发展的瓶颈。
文华司郎中在奏章中痛心疾首地写道:“如今工坊招工,能识得几个字、看懂简单图纸者,工钱可高两三成!矿上记录、商号账房,皆需识字之人。然乡间愚夫、市井工匠,目不识丁者十之八九!长此以往,恐先进机械无人能操作,朝廷政令下达基层亦需层层转译,效率低下,谬误丛生臣等恳请陛下,未雨绸缪,大力推行教化,提高民智,以应盛世之需!”
奏章后面还附了一份粗略的统计数据和一套初步的“扫盲兴学”计划草案。
夏桓打着哈欠看完这份长篇大论。他对数据不太敏感,但“识字率低”、“制约发展”这几个词还是看懂了。他挠了挠头,想起前世那个几乎全员义务教育的社会,觉得这帮大臣说得好像有点道理。
“文盲太多确实麻烦。”他嘀咕着,“看个说明书都费劲,怎么操作复杂机器?账都算不明白,怎么做生意?朕的《八卦周刊》销量都要受影响”
他本质上是个怕麻烦的人。一想到因为文盲太多,可能导致政令执行出错、机器损坏、或者来向他请示的破事增加,他就觉得不能忍。
“扫盲那就扫呗。”他放下奏章,对小柱子说,“去,把文华司和教育部的主事叫来算了,太麻烦,你首接传朕口谕。”
小柱子立刻竖起耳朵。
“告诉他们,朕准了。搞个全国范围的扫盲计划。目标嘛”夏桓想了想前世扫盲运动的模糊印象,随口定了个目标,“三年之内,给朕实现全员识字!至少能认一千个常用字,会写自己的名字,会算简单的账!”
小柱子笔尖一抖,差点把毛笔掉地上。三三年?全员识字?陛下这目标是不是定得有点过于宏伟了?这可比修铁路难多了啊!那是要改变成千上万人的脑子!
但看着陛下那副“这有什么难”的理所当然的表情,小柱子把质疑咽了回去,恭声道:“奴才遵旨。可有具体章程?”
“章程?让他们自己想!朕只要结果!”夏桓不耐烦地摆摆手,“告诉他们,可以办夜校、搞速成班、编简易教材、发动识字的教不识字的方法多得是!没钱去找户部批!没老师就让那些秀才、童生先去顶着,也算给他们找点事做,别整天想着考八股!哦,对了,各地衙门负责落实,kpi呃,政绩考核跟扫盲成效挂钩!搞不好的地方官,年终奖别想了!”
他一口气说了许多,核心思想就是:朕出主意(定目标),你们去执行,别来烦朕。
小柱子努力记下这些零散的“圣意”,然后赶紧去找文华司和教育部传达。
文华司郎中和教育部尚书听到陛下“三年全员识字”的宏伟目标和那一连串“指示”后,先是目瞪口呆,继而热血沸腾!
陛下果然高瞻远瞩!己经看到了未来人才需求的关键!
陛下这是要开启民智,打造万世不易之基业啊!
三年!虽然紧迫,但正体现了陛下的决心和魄力!
方法陛下都指点了几条!夜校!速成班!简易教材!发动群众!考核地方官!
陛下连经费和师资的解决办法都想到了!(他们自动脑补了)
“臣等领旨!定当竭尽全力,实现陛下宏愿!”两位官员激动地领命而去,立刻召集属下,开始疯狂内卷模式。
一场轰轰烈烈的“三年扫盲运动”就此拉开序幕。
教育部火速组织了一批学者,摒弃晦涩的文言,编写了一套《百姓日用识字课本》和《实用算数初步》,内容贴近生活,语言浅白易懂,还配上了简单的插图。
文华司则发挥宣传特长,撰写各种通俗易懂的告示、歌谣,宣扬识字的好处:“识字能算账,不怕奸商骗!”“识字看懂报,天下事知道!”“陛下盼民智,识字报君恩!”同时大力鼓励《大夏八卦周刊》等民间刊物多用白话,客观上也为扫盲提供了阅读材料。
朝廷下令,各州府县乡,必须设立“官立夜校”或“识字讲习所”,免费向民众开放。教师由当地有功名在身的秀才、童生轮流担任,也算是一种“社会实践”,教得好的还有奖励。同时鼓励乡绅、富户出资兴办“义学”。
更狠的是,夏桓那句“kpi挂钩”被严格执行。吏部将各地识字率增长情况纳入地方官员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与升迁贬黜首接相关。这下,地方官们彻底坐不住了,以前可以不管百姓识不识字,现在这可是关系到自己的乌纱帽!于是,各种手段层出不穷:有的派衙役上门“请”人去夜校,有的用减免部分赋税来激励,有的甚至搞起了“识字竞赛”。
民间也被动员起来。工厂主发现识字的工人效率更高,也愿意支持工人上学。许多家庭也意识到识字的重要性,主动送孩子甚至自己去学习。一时间,“今晚去夜校”成了许多城镇乡村的新时尚。
夏桓偶尔通过《大夏八卦周刊》看到关于扫盲运动的报道,比如某地七旬老翁坚持上学、某村扫盲率达标县令受表彰之类的新闻,也只是点点头。
“嗯,搞得还挺热闹。”他评价一句,然后就把注意力放回手里的新玩意,一个工匠根据他模糊描述制作的、可以自动给毛笔蘸墨的“懒人笔架”上。
他完全没意识到,他随口定下的一个目标,正在如何深刻地改变着这个帝国的根基。知识的下沉,民智的开启,其长远影响,远比多修几条铁路、多挖几座矿藏更为深远。
工部在打造钢铁脊梁,而文华司和教育部,则在陛下的“懒政”下,悄然为帝国塑造着更有活力的灵魂。
三年之期虽紧,但整个大夏,己经在这位躺着指挥的皇帝陛下无意间的推动下,向着“全员识字”的目标,步履蹒跚却坚定地迈进。而这一切,只是因为陛下怕麻烦,希望以后能少点因为文盲带来的破事而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