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宝钞”的推出,如同在滚烫的油锅里又扔进了一块冰,其引发的震动远比夏桓想象的要剧烈和复杂得多。
最初,百姓和商人们对这种轻飘飘的“纸”能当钱用,普遍持怀疑和观望态度。尽管朝廷信誉背书,尽管皇家钱庄承诺足额兑换,但千百年来使用金属货币的习惯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
“这纸片片能买米?骗人的吧?”
“还是揣着铜钱踏实,这纸万一丢了、破了、被水打湿了咋办?”
“官府说的话…能信吗?别到时候兑不出铜钱来!”
面对流通受阻的局面,户部在张尚书的带领下,展现出了惊人的执行力和…进一步的脑补能力。
陛下既然拿出了如此神物,岂能半途而废?定是还有后手!我们必须为陛下分忧,将此事办得漂漂亮亮!
于是,一系列推广措施被迅速推出:
首先,朝廷宣布,此后官员俸禄、军队饷银、工程款项,一律优先使用“大夏宝钞”发放,且可享受微小折扣(比如九八折)。此令一出,庞大的官僚体系和军队系统率先被强制纳入了宝钞流通圈。
其次,皇家钱庄各网点敞开兑换,并且开展“存银钱,得宝钞,享便利”的宣传。派识字的人在各处讲解宝钞的好处:轻便、安全、不易被刮削(古代铜钱容易被私下刮掉铜粉)、易于大额交易。
再次,朝廷采购物资、支付费用时,也优先使用宝钞,甚至愿意支付稍高一点的价格,以此吸引商人接受。
最重要的,是张尚书深刻“领悟”了陛下之前提到的“信用”和“准备金”的重要性。他严格管控宝钞发行量,确保皇家钱庄的金银库存始终足以应对可能的兑换潮,绝不超发。同时严厉打击任何拒收宝钞、尤其是恶意贬低宝钞信誉的行为。
多重措施之下,效果开始显现。
官员和士兵们发现,拿着宝钞去指定的皇家钱庄兑换铜钱非常方便,而且有些商户开始愿意首接接收宝钞(因为可以拿去交税或者进行大宗采购),确实省去了搬运沉重铜钱的麻烦。
商人们也发现,接受宝钞进行大额交易极其方便,而且朝廷采购真给钱(宝钞),信誉卓著。一些胆子大的商人开始尝试囤积少量宝钞,用于异地采购——在a地卖出货物收入宝钞,到b地首接用宝钞进货,省去了长途运输金银的风险和成本!
一旦流通的齿轮开始转动,其速度便越来越快。
信任如同雪球般慢慢累积。
百姓们发现宝钞真的能买到东西,而且越来越多人开始接受,便也逐渐尝试使用。特别是出远门时,带上一叠轻便的宝钞,比背着一袋子铜钱或者沉重的银锭安全方便太多了!
于是,一场自发性的“金属货币回流”风潮开始了!
百姓、商人、甚至官员,纷纷将家中储存的铜钱、碎银、银锭,存入皇家钱庄,换取轻便的宝钞用于日常交易和储存。
皇家钱庄总号和各分号的金银库房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充盈起来!铜钱堆积如山,银锭熔铸成标准的大元宝,金块也被妥善保管。
张尚书看着那以惊人速度增长的“准备金”,激动得夜不能寐。
“风暴!这才是陛下所说的‘风暴’啊!”他在户部值房里来回踱步,对下属们激动地阐述(脑补),“但这绝非灾祸般的金融风暴!这是陛下引导的‘存钱风暴’!是万民对朝廷信用的认可!是货币流通的伟大变革!”
“陛下深谋远虑,早己算到此节!以此风暴,朝廷可尽收天下金银于库中,掌控经济命脉!更可借此了解民间财富大致情况!此乃一箭双雕之万世奇谋啊!”
户部官员们听得心潮澎湃,对陛下的崇拜之情再次突破天际。
而引发这一切的夏桓,只是在某次让小柱子去宫外买新出的话本时,发现小柱子这次回来得特别快。
“陛下,买回来了!如今用这宝钞可真方便!揣几张在怀里就行了,都不用带钱袋子!”小柱子兴奋地展示着找零回来的几张小面额宝钞。
夏桓接过话本,满意地点点头:“嗯,是方便多了。以后朕私库的钱,也都换成宝钞存着,看着也清爽。”
他完全没意识到,自己为了方便和清爽而推行的东西,正在让朝廷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将触角深入经济的每一个毛细血管,并聚集起一笔足以撼动天下的庞大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