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初六,天刚蒙蒙亮,四合院就热闹起来。贾东旭今天娶媳妇,傻柱早早就在院里支起灶台,系着围裙准备掌勺。
易中海背着手过来:”柱子,今儿个可得好好露一手。”
傻柱擦着刀:”易师傅,要不是您开口,三块钱一桌的活儿我真不接。这价钱连工钱都不够。”
”东旭不容易,”易中海叹口气,”都是老邻居了,能帮就帮。”
阎埠贵凑过来:”老易,买菜的事包在我身上!”
贾张氏从屋里出来,掏出手绢数了半天:”十五块,可省着点花。”
”这点钱”阎埠贵接过钱直咂嘴,”怕是买不着什么好菜。”
”能填饱肚子就行!”贾张氏撇嘴,”现在买肉要肉票,买油要油票,我上哪变去?”
日头升高时,阎埠贵拎着菜篮子回来。傻柱掀开盖布一看,脸都绿了:”合著全是青菜箩卜?肉呢?”
”钱不够啊!”阎埠贵直喊冤,”十五块钱还要买调料,能买着这些就不错了,我都是一分掰成两分花,不然都不够买这些的。”
傻柱气得直跺脚,可新娘子都要进门了,只能硬着头皮开始炒菜。
这时秦淮茹穿着大红嫁衣进了院。新娘子模样俊俏,把院里小伙子都看直了眼。秦家跟来几个亲戚,穿着打补丁的棉袄,好奇地东张西望。
”新娘子真水灵!”
”贾家小子好福气!”
阎埠贵赶紧支起桌子写礼单。
”老刘家,一毛!”
”许家,两毛!”
”王家,五毛!”
轮到易中海,他掏出五块钱:”给我记上。”
众人一片哗然。刘海中见状,不甘示弱也掏出五块:”我也随五块!”
众人只觉得刘海中是个二傻子,有钱显摆。
阎埠贵自己在礼单上写下名字,一分钱没掏。
晌午开席,八张桌子坐得满满当当。大伙儿饿了一早上,就等着这顿喜宴。可菜一端上来,所有人都傻眼了。
清炒白菜、醋溜土豆丝、箩卜汤连个肉星都看不见。
”这叫什么喜宴?”许大茂第一个嚷起来,”连点荤腥都没有!傻柱,是不是你把肉都留着给自己吃?”
”就是!我们可是随了礼的!”
傻柱从厨房探出头:”嚷嚷什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阎埠贵买回来的都是青菜,我也无能为力。”
众人把矛头指向阎埠贵:”肯定是你把买肉的钱贪了!”
阎埠贵急得跳脚:”天地良心!贾张氏就给十五块钱,菜市场转遍了也买不着肉啊!”
贾张氏叉着腰站出来:”有青菜吃就不错了!现在买肉要肉票,你们当我是财神爷?”
秦家亲戚们面面相觑,脸上都挂不住了。一个新娘子家的长辈低声嘀咕:”这亲家也太抠了”
秦淮茹坐在新房里,听着外面的吵闹声,眼泪在眼框里打转。贾东旭在一旁手足无措:”淮茹,你别往心里去”
”别说了。”秦淮茹扭过脸。
院里乱成一团时,李平安正带着妹妹在屋里吃面条。
”哥,咱们真不去吃席?”李平乐问。
”去了也是闹心。”李平安给妹妹夹了个荷包蛋。
果然,外面很快就传来摔碗的声音。几个年轻人气得要走,被易中海死活拦住。
”大伙儿消消气!”易中海提高嗓门,”现在物资紧张,改天让东旭补上!”
”补什么补!”贾张氏尖叫,”有得吃就不错了!”
喜宴不欢而散。客人走后,院里一片狼借。傻柱一边收拾一边骂:”以后贾家的事,给多少钱都不干了!”
晚上,许大茂、阎解成几个半大小子猫在贾家窗根下偷听。屋里传来贾东旭的憨笑声和秦淮茹的低语,惹得这群小子挤眉弄眼。
第二天天没亮,贾张氏就在院里嚷嚷:”淮茹!起来做饭了!”
秦淮茹揉着惺忪睡眼,被婆婆指使得团团转。打水、生火、熬粥,连洗衣服都得蹲在冷水里。
”妈,让我歇会儿”秦淮茹累得直不起腰。
”歇什么歇!”贾张氏瞪眼,”我们贾家不养闲人!”
回门那天,贾张氏盯着秦淮茹,就怕秦淮茹把贾家的东西拿回娘家。贾东旭准备让母亲拿钱买肉,新姑爷回门,不能太寒酸。
贾张氏:我没有钱,钱都给你办婚礼用完了。
秦淮茹感到特别委屈,贾张氏像防贼一样防她,不然拿东西。
回村的路上,秦淮茹一直默默流泪。贾东旭想安慰,却不知如何安慰,自己太失败了,在家里没有地位。
这一幕正好被下班回来的李平安看见。秦淮茹看见他,慌忙低下头,快步走开了。
”哥,新娘子眼睛红红的。”李平乐小声说。
”这才刚开始。”李平安摇摇头。
正如李平安所料,贾家的婆媳大战天天上演。不是为了一尺布票,就是为了半两油票。
这天傍晚,秦淮茹在公用水龙头前洗衣服,遇见下班回来的李平安。她尤豫半天,鼓起勇气问:”李科长,听说您认识粮站的人?”
”有事?”
”我我想换点粮票,回娘家用。”
李平安摇摇头:”这事我帮不上忙。”
望着他离去的背影,秦淮茹咬紧嘴唇。她终于明白,在这个院里,谁都靠不住。
贾张氏正在屋里清点布票,嘴里念叨着:”做被面得六尺,做棉袄还得五尺这哪够啊!”
窗外北风呼啸,仿佛在诉说着这个冬天里,一个个关于票证的辛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