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腊月里,北风刮得院里的老槐树吱呀作响。这天傍晚,王主任裹着棉大衣刚进四合院,就被在院里打理花草的阎埠贵看到:”王主任,您这大冷天的过来,是有新政策要宣布?”阎埠贵推了推眼镜,哈着白气问。
王主任跺跺脚:”闫老师,你帮着通知下,让大伙儿都到中院开个会。”
阎埠贵应了一声,扯着嗓子就喊:”开会了开会了!都到中院集合!”
各屋的门帘陆续掀开,街坊们裹着厚棉袄,搓着手往中院聚。李平安刚练完拳,披着外套站在西跨院门口观望。
王主任站在人群中间,清了清嗓子:”今天要说个大事儿。从下个月起,买米买面、买布买油,都得凭票购买了!”
人群顿时炸开了锅。
”啥票?”
”没票还不能买东西了?”
王主任从挎包里掏出一叠票证:”喏,这是粮票,这是布票,这是油票。往后买东西,光有钱不行,还得有票!”
贾张氏第一个挤上前:”王主任,那我们每月给多少票啊?”
”城镇居民每月二十五到三十斤粮票。象您这样的,二十八斤。”
”才二十八斤?”贾张氏嗓门一下子拔高了,”这哪够吃啊!”
易中海皱着眉头问:”王主任,这票具体怎么用?”
”比方说买粮食,”王主任耐心解释,”你得拿着粮票和钱去粮店。一斤粮票加一毛二分钱,能买一斤标准粉。”
阎埠贵扶了扶眼镜:”要是出远门呢?”
”得把本地粮票换成全国通用粮票。”
傻柱在人群后头嚷嚷:”那下馆子咋整?”
”吃饭也要交粮票!一碗面条得二两粮票。”
众人七嘴八舌问个不停,王主任一一解答:
”布票每人每年十五尺,做件衣裳就得用掉三四尺。”
”油票每月半斤,买豆油、菜籽油都得用。”
”煤票按户发放,冬天取暖就靠它了。”
”还有肥皂票、火柴票,每月每户各一张。”
王主任特别提醒:”现在还没迁户口的抓紧办。农村户口在城里领不到票证,买不了东西。”
贾张氏一听就急了:”那可不行!我家在乡下还有几亩地,每年能收几百斤租子呢。要是把户口迁来,这租子不就没了?”
王主任无奈地摇头:”这可是政策规定。没城市户口,就领不到票证。”
李平安在一旁默默听着。他想起在朝鲜时,战士们常聊起国家建设,没想到变化来得这么快。
会后,王主任特意找到李平安:”平安同志,你是干部,每月粮食定量三十五斤。另外厂里给你这样的战斗英雄还有补助。”
这话被旁边的贾张氏听见了,酸溜溜地说:”当干部就是好,粮食都比我们多五斤。”
李平安没接话,转头问王主任:”补助具体是?”
”每月多补五斤粮票,一斤油票。”王主任压低声音,”杨厂长特意交代的。”
消息传开,院里又炸了锅。
”凭啥他多五斤粮票?”贾张氏跳着脚。
刘海中挺着肚子:”就是!我们干活就不辛苦?”
易中海打圆场:”都少说两句!平安在战场上立过功,多给点补助应该的。”
但背地里,他对一大妈嘀咕:”往后得跟李平安处好关系了。”
第二天粮店排起长队。李平安带着妹妹去领粮,售货员看了眼他的票:”干部粮票啊,标准粉要不要?”
”来十斤。”
后头排队的阎埠贵看见了,晚上就在院里传开了:”李平安买的是标准粉!整整十斤!”
贾张氏听得直咽口水:”这得多少粮票啊”
更让人眼红的是,没过几天李平安扯了块深蓝色卡其布。
”这布做中山装正好。”裁缝铺老师傅一边量尺寸一边说,”不过得用八尺布票。”
李平安笑笑:”给我妹妹也做身新衣裳。”
李平乐高兴地转圈:”哥,太好了!”
唯独李平安家过得从容。这天下班,他居然拎回来一瓶香油。
”哥,这得用多少油票啊?”李平乐惊讶地问。
”用工业券换的。”李平安笑笑,”厂里发的。”
窗外,贾张氏看着西跨院亮起的灯光,啐了一口:”得意什么!早晚有他好看的!”
但说归说,第二天她还是舔着脸来找李平安:”平安啊,能不能借我半斤粮票?下月就还。”
李平安看着她,缓缓摇头:”贾大妈,我这也不宽裕。”
碰了一鼻子灰的贾张氏在院里大骂:”有点权力就了不起了?我呸!”
李平安在屋里听着,对妹妹说:”看见了吧,这票证时代,最能看出人心。”
夜深了,他望着窗外的月光,想起林雪晴来信中提到的朝鲜现状。或许,这就是国家发展必须经历的阶段吧。
而此时的四合院里,家家户户都在灯下算计着所剩无几的票证。这个冬天,注定要比往年更加漫长。贾张氏守着她在乡下的几亩地,怎么也不肯把户口迁来,却不知这个决定,将给即将进门的儿媳妇带来多少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