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品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e品小说网 > 鳏夫的四合院 > 第200章 月饼和大闸蟹

第200章 月饼和大闸蟹

第二天上午,李赵氏按照昨晚说好的,抽空回了一趟城里,没想到老三居然在家睡觉,没去上班。

被叫醒的李兆坤,看着出现在眼前的老妈,脸色一惊:“妈,您怎么回来了?是不是大毛他们—”

“大毛他们几个没事。”

“那您这是?”

“我还没问你呢?你今天怎么不用上班?”李赵氏反问了一句。

李兆坤打了个大大的哈欠,随口回答道:“我昨晚加班了,今天休息一天。”

昨晚经过一夜奋战,编曲已经初步弄好了,后面再慢慢完善就是了。

“那正好,妈这里有件事想问问你。”李赵氏迫不及待道。

“妈,您想问什么?”

“你会做月饼吗?”

“月饼?”李兆坤愣了下,随即点点头:“我会做,怎么了?”

他之所以会做月饼,主要是短视频刷多了,无意中看到了做月饼的教程,方法倒是一点都不复杂,一学就会。

自从学会了做月饼,他们家中秋节就再也没买过月饼,就连小妹家的月饼,都是他寄过去的。

不管怎么说,自家做的月饼,肯定比外面卖的更健康,后世食品行业的各种科技与狠活,太特么的吓人了。

“你真会?”

李赵氏有些异。

没想到老三会得还挺多的,居然连月饼都会做,以前怎么没见他做过?

“我真会,做月饼其实很简单的。”李兆坤郑重点了点头,随即好奇道:“妈,你问这个干嘛?”

“海军大院今年不发月饼,有人想请你帮忙做点月饼,你能行不?”

“请我做月饼?大概要做多少个?”

李兆坤连忙问道。

这可是难得羊毛的好机会。

李赵氏回答道:“总共有十几家,每家都预定了六七个月饼,加起来大概有一百个,你做得过来不?”

“没问题,我能做。”

李兆坤松了口气。

要是再多一些,估计就难了。

“能做就好,你现在就跟我回海军大院,把做月饼的原料领回来,明天就是中秋节了,必须抓紧时间。”

李赵氏随即交代道。

正好趁着白天做月饼,熬到晚上再睡觉,如此才能迅速恢复正常作息,老三傻不拉几的,一回来就睡觉,晚上肯定睡不着。

“那行,您等我一会儿,我先去洗把脸,清醒一下。”

李兆坤点了点头。

半个小时后,海军大院到了。

李兆坤很快见到了老妈口中的那位韩老夫人,对方一见面便直截了当道:“李老师,有什么要求,你尽管提。”

李兆坤也没客气,当场从口袋里掏出了一份原料清单,直接递了过去:“韩姨,我这里除了传统月饼,还有另外三种馅料的,分别是五仁月饼、枣泥月饼和豆沙月饼,您看要选哪一种?”

“不能几种都做一些吗?”

韩梅随口问了句。

“不行,时间太紧张了,我只能做一种,多了做不过来。”

李兆坤摇摇头。

韩梅没有考虑多久,很快就有了选择:“那就选五仁的吧!”

一般传统月饼,主要原料不外乎面粉、油、糖、青红丝和冰糖渣,相比之下,五仁月饼的馅料里面包括了杏仁、核桃仁、花生仁、芝麻仁和葡萄干,口感明显更加丰富。

“好的。”李兆坤顿了顿,随即又问道:“韩姨,您这边能弄到蜂蜜吗?”

“做月饼还要用到蜂蜜?”

“用蜂蜜做出来的月饼不掉渣,口感也更加偏柔软。”

李兆坤解释道。

韩梅了然地点了点头:“应该没问题,你要多少蜂蜜?”

“差不多两斤就够了。”

李兆坤估摸着报出了一个数字。

“这样,李老师你先坐一会儿,我马上通知其他人,大家一起凑凑原料,靠我一个人,可弄不来这么多好东西。”

韩梅说完便匆匆离开了。

这当然是谦虚之语,月饼又不是她一个人的,总不能所有原料都由她出,被人知道了,还以为在收买人心呢!

不到一个小时,韩梅就凑齐了所有原料,李兆坤拒绝了对方的吉普车,拎着布袋子回到了四合院。

所有原料加在一起,绝对没有超过五十斤,如果按照一个月饼三两算,差不多能做一百五十个月饼。

到时候交上去一百二十个月饼,剩馀的三十个就是他的报酬,百分之二十的利润率,说实话不算过分。

而且为了表面公平,他也不是什么东西都不出,月饼原料中还需要用到鸡蛋,说好了这个由他来负责。

邻居们看到李兆坤背了一个大布袋子回来,并没有产生任何怀疑,毕竟家家户户都要去粮店购买粮食。

回来后,李兆坤拴上大门,立马拎着原料进入了空间,开始做月饼。

之前说了,做月饼并不复杂。

首先和个饼皮面,将面粉、油、白糖、蜂蜜、鸡蛋液和硷水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揉成略硬的面团。

然后盖上保鲜膜,醒面两个小时。

趁着醒面的功夫,正好用来准备馅料,不过动手之前,还需要炒一锅糯米,炒好的糯米用绞肉机打成粉。

这就是熟糕粉,常用于烘焙中作为防粘剂使用。

接下来要正式拌五仁馅了,找一个大点的桶,直接倒入杏仁、核桃仁、花生米、黑芝麻和葡萄干,再依次添加白糖、蜂蜜和熟油,撒一遍熟糕粉,最后倒入少量凉白开,抓匀即可。

要不怎么说月饼是典型的“三高”食品,高糖、高脂和高能量,不过对这个年代的人来说,月饼却是非常难得的奢侈食品,很多小孩子都觉得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非月饼莫属了。

言归正传,等到面团醒好了,李兆坤将面团揉成条状,分成了一个个小面团,然后将小面团压扁,往里面装五仁馅,整个过程很象包汤圆。

包好的“汤圆”,再用模具压成月饼型状,模具是网购的,使用起来非常方便,月饼正面不仅有精美花纹,中间还有“花好月圆”四个大字。

看着手中的半成品月饼,李兆坤满意地点了点头,自己亲手做的月饼,绝对不是食品厂能够相比的,食品厂舍不得多放油,蜂蜜那就更别想了。

一连做了十几个月饼,然后一起放入烤箱烘烤,一百八十度烤十五分钟,烤完后立马拿出来,刷上一层薄薄的蛋液,最后一百七十度再烤十五分钟。

如此,大功告成。

尝了一个,香甜绵软,好吃!

就这样,李兆坤用了一整个下午,加之晚上的三个小时,最后总共收获了一百六十三个月饼,比预估中的还多了十几个。

9月17日,中秋节。

中秋节放假一天,小家伙们昨天下午就回来了,李赵氏带回了两份中秋福利,两份福利略有不同。

李兆坤这边,除了一包糖饼和三斤苹果,另外还多了几斤海产干货,惹得李赵氏一个劲地抱怨不公平。

至于糖饼,不用问也知道,肯定是用来代替月饼的。

这叫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一大早吃过早饭,李兆坤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节礼,让小姨子顺便带回去,今天事情比较多,他就不过去了。

节礼很实惠,一条两斤重的腊肉、一瓶汾酒、二十斤棒子面,最后就是月饼了,用旧报纸包了五个。

大毛几个看到有月饼,立马着要吃,李兆坤被烦得不行,只能拿出了一个月饼,用菜刀切成六块,让小家伙们先尝下味道。

真正的大餐,还得等到晚上。

没办法,月饼虽然剩了四十多个,但自家人口多,每人一个就要八个,加之老宅那边和傻柱家,另外还要送礼,如此一算,还真不够分的。

一旁的许玉叶,看着桌子上的节礼,忍不住开口道:“姐夫,你这也太多了吧?我要是就这么拿回去了,爸妈他们肯定要说我的。”

一般来说,一个点心匣子外加两瓶二锅头,是四九城走亲访友的标配,而且这还是正常年份才有的。

很明显,今年不是正常年份。

李兆坤拎起所有东西,一股脑儿的全塞到了小姨子手上:“你要是不带回去,那姐夫只能亲自跑一趟了。”

“可是—”

“没有可是,姐夫今天还要上班,你就当帮姐夫一个忙,行不行?爸妈他们如果要说你,你就往我身上推。”

李兆坤挥了挥手。

不等小姨子拒绝,李兆坤背起一旁的背篓,直接出门了,背篓里全是月饼,准备送到海军大院那边。

许玉叶看着姐夫的背影,心里感动得不行,姐夫都这么说了,那她也只能照办,很快骑着自行车踏上了回程。

说起来,自从工作后,这是她第一次回家,心里有些小雀跃。

半个小时后,李兆坤到了海军大院,然后直奔那位韩家的小别墅。

见面后,李兆坤随手拿了一个月饼,递给了对方:“韩姨,您先尝下。”

韩梅接过月饼,立马眼前一亮,这月饼卖相挺不错的,非常精致,就是包装不太行,用旧报纸包的。

“李老师,没想到你手艺这么好。”

说完,她轻轻咬了一口月饼。

还别说,果然比一般月饼好吃多了,又香又甜,又软又糯。

没几口,她就将月饼吃完了。

甚至还有些意犹未尽。

“不错不错,这五仁月饼真好吃,说实话,你韩姨我活了大半辈子,还没吃过这么好吃的月饼。”

“嘿嘿,您喜欢就好!”

李兆坤笑着点点头。

他早就摸清了这个年代人的口味,不管是大小领导,还是普通老百姓,普遍喜欢重油重盐,热衷甜食。

留下月饼后,李兆坤又拎着两包月饼去了一趟文工团,一包送给了柳团长,另外一包送给了邹晓燕。

两人收到月饼后,同样送了一些常见糕点作为回礼。

离开文工团,李兆坤转身去了棉纺厂,今天虽然是中秋节,但依然要加班,他也不能例外。

到了三食堂,李兆坤首先拿了一包月饼,送到了班长办公室,顺便领下中秋福利,昨天在家休息,还没领呢!

听说月饼是李兆坤亲手做的,朱班长当场拆开了包装纸,拿起一个月饼,狠狠地咬了一大口。

边吃边夸奖道:“味道不错,不比稻香村的差,你小子果然有一手。”

“班长,今年中秋节,咱们厂都发什么了?有没有稀罕货?”

李兆坤直截了当地问道。

朱广庆三两口吃完月饼,嗦了嗦手指,然后从柜子里拿出了一个网兜,递了过去:“呐,都在这里,你自己看吧!”

李兆坤接过来一看,顿时有些小失望:“怎么就这点东西?还不如端午节呢?厂里也太抠门了吧?”

端午节那次,好列还发了几斤水果,而这一次,啥吃的都没有。

“有就不错了,你还挑上了?”

朱广庆没好气道。

今年夏天洪灾严重,很多地方都还没恢复过来,据说有些农村地区连吃饭都成问题,形势远比想象中的严峻。

李兆坤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带着东西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很快他从报纸上看到了一个重磅新闻。

新闻标题是:《改恶从善,前途光明》,简而言之,上面发布了一道特赦令,特赦了一大批战争犯,其中就包括了大名鼎鼎的末代皇帝一一薄仪。

午饭时间,张淑兰领着合唱队全体成员过来吃小灶。

李兆坤趁机将最后一包月饼,送给了师父。

一下午很快过去,到了下班时间,他收到了师父的回礼,整整十斤大闸蟹,装了满满一大篮子。

“师父,大闸蟹哪来的?”

“你师公出差,人家送的,大闸蟹没什么肉,也就吃个新鲜。”

张淑兰随口回答道。

本来她想送点更实惠的,例如肉和点心,可惜根本买不到,能买到的也只有那么一点,根本拿不出手。

李兆坤下意识地咽了咽口水,满脸欢喜道:“师父,现在正是吃大闸蟹的好时候,您这大闸蟹来得太及时了。”

中秋节期间,大闸蟹正值肥美之时,也是品尝大闸蟹的最佳季节。

ps:求推荐票和月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