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一天太少了,能不能再加两天?”柳团长皱了皱眉。
“柳团长,在我看来,周末一天足够了,我目前还处于学习阶段,对编曲知之不多,真帮不上多少忙。”
李兆坤语气真诚道。
柳团长不置可否,他总觉得李兆坤是在故意推脱,想了想说道:“李老师,你看这样行不?你请一个星期的假,咱们争取在一个星期内把编曲搞定,后面就不用你管了。”
“一个星期?”李兆坤稍微沉思片刻后,最终点了点头:“行,不过咱们先说好了,就一个星期。”
正好利用这一个星期,就近关注一下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免得他们不适应,或者说直白点,免得被同学欺负。
柳团长松了口气,笑着打趣道:“当然,李老师你如果非要离开,难道我们还能关着你,不让你走?”
“那就这么说定了,从明天正式开始,我每天上午九点过来报道,下午五点正常下班。”
李兆坤干脆道。
“没问题,请假的事你不用担心,我等下就给你们厂长打个电话。”
柳团长郑重点了点头。
“麻烦您了。”
李兆坤适时表达了谢意。
“不能不这么说,应该是我们麻烦你才对。”柳团长笑着摆摆手,紧接着话锋一转:“对了,歌曲的事记得保密,万一让总政的那帮老家伙知道了,说不定会直接上门索要歌曲。”
目前的军队当中,由于陆军处于事实上的绝对主导地位,某种意义上,总政就是陆军那帮家伙的地盘。
“不至于吧?”
李兆坤异道。
这么大的单位,还能干出这种事?
“你听我的就对了,小心无大错。”
对方毕竟不是真正隶属军队的,柳团长没有多做解释。
李兆坤认真地点了点头:“您放心,目前这首歌曲,除了我们,只有我师父一个人知道,我回去后跟我师傅说一声,绝对不会泄露出去的。”
“这就好。”
“不过—”
“不过什么?”
“我已经答应了七一学校的杨杏枝主任,要把乐谱给她看看——””
柳团长打断道:“杨杏枝同志是咱们自己人,不碍事。”
“那就没问题了。”
“李老师,中午有空么?咱们一起吃顿饭,我顺便介绍几个人给你认识一下,你们接下来需要通力合作。”
“今天不行,七一学校那边,我带了我们家几个孩子过来报名,待会儿还有一堆事,要不换成明天吧?”
“也行,那就明天。”
柳团长自无不可。
接下来,两人又聊了十几分钟。
很快,李兆坤离开了海政文工团,再次回到了杨主任的办公室,办公室里,小家伙们正凑在一起,翻看着一本连环画,看得特别起劲。
杨杏枝看到李兆坤回来了,连忙询问道:“李老师,怎么样?文工团那边怎么说的?
对歌曲满意不?”
“侥幸,柳团长对歌曲还算满意。”
李兆坤谦虚道。
“太好了。”
杨杏枝心中暗松了一口气。
小家伙们听到爸爸的声音,纷纷抬起头来喊起了“爸爸”,新学校有很多玩的地方,所有人都很满意。
“报完名了?”
李兆坤随口问了句。
“报好了,明天正式上课,老师说了,今天下午就要搬到宿舍里。”
大毛抢着回答道。
杨杏枝紧跟着补充道:“李老师,咱们学校会定期发放生活用品,你们只要带上换洗衣服和一床薄被子过来就行了,其它的都不用带。”
九月份的四九城,天气依然很热,要等到国庆节过后,气温才会降下来。
“行,我下午就把行李送过来。”
李兆坤笑着点点头。
大院子弟学校果然条件优渥,居然连生活用品都发,这一年下来,绝对能省不少钱。
杨杏枝继续说道:“既然文工团那边满意,那伯母的工作名额应该没问题了,下午就可以让伯母过来报道。”
“真的?太感谢了。”李兆坤说完,赶忙掏出了那张旧的乐谱,随手递了过去:“杨主任,这就是新歌的谱子。”
“是吗?那我可得好好看看。”
杨杏枝迫不及待地接了过来。
这一看不得了,她是越看越喜欢,如果不是有外人在场,恨不得当场高歌一曲:“李老师,这真是一首好歌!”
“您过奖了。”
李兆坤习惯性地谦虚道。
每个看过乐谱的人,都会有类似的夸奖,他耳朵都快听出茧子了。
“不,从《为了谁》到这首《军港之夜》,这是一种前所未见的全新音乐风格,以抒情为主,注重旋律优美,我觉得它反而更容易打动人心。”
杨杏枝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
“哪有您说得这么夸张?不瞒您,我反倒有些担心,这两首歌曲有些过于柔和了,缺乏革命力量。”
李兆坤直言不讳道。
杨杏枝明显持不同意见:“李老师,此言差矣,我随便举个例子好了,宋词当中有豪放派和婉约派之分,两者虽然各有不同,但却共同构成了宋词的丰富多彩和辉煌成就。
放在音乐当中,其实也是一样的,音乐同样需要多种风格,就象你刚刚说的革命力量,它既可以是激昂的,也可以是温情的,两者并不冲突。’
“受教了。”
李兆坤朝对方拱了拱手。
道理确实是这个道理,但他不会因为对方一句话就无所顾忌,想要平安度过这个年代,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保持一颗敬畏之心。
“李老师,这张乐谱能不能让我誉抄一份?”
杨杏枝趁机提出了一个小要求。
这首歌曲,她真的是太喜欢了。
李兆坤笑道:“不用这么麻烦,这张乐谱您直接留下就是了,不过柳团长说了,暂时不宜宣扬出去。”
“我懂,那我就不跟你客气了,乐谱我收下了,回头请你吃饭。”
杨杏枝满脸笑意道。
这上面有对方的签名,还是很有纪念意义的,她要好好收藏。
李兆坤抬手看了眼手表,已经过了十点半了,于是提出了告辞:“杨主任,不打扰您了,我先带几个孩子回去,下午再过来。”
“行,路上小心点。”
杨杏枝亲自将对方送到了学校门口,原本想邀请对方吃顿午饭的,但看到乐谱后,哪里还有心思请客。
她现在心痒难耐,恨不得飞去音乐室,当场演奏一番。
回到四合院,李兆坤和正在摘菜的三大妈打了个招呼,三大妈看着身穿水手服的五个小家伙,不由得羡慕道:
“兆坤,大毛他们身上的衣服找谁做的?穿着真精神!”
这李老三,还真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钱,这五套衣服加起来,一百块钱肯定少不了,关键是布票不好弄。
不过想到对方在棉纺厂上班,弄到布料应该不算什么难事。
“不是做的,是别人送的。”
李兆坤也没隐瞒。
“送的?谁家这么大方?”
三大妈瞪大了眼睛。
“我们领导。”
李兆坤随口敷衍了一句。
说完,便带着孩子们进屋了。
屋内,李赵氏正在打扫卫生,看到小儿子回来了,连忙问道:“老三,大毛他们名字报上了没?”
“已经报好了,下午带行李过去。”
李兆坤点点头。
“报上就好。”
李赵氏下意识地松了口气。
李兆坤喝了一口水,随即分享了一个好消息:“妈,您老工作的事成了,下午跟我们一起过去报道。”
“这么快?”
李赵氏满脸惊喜道。
尽管她对小儿子有信心,但这工作一天不落实下来,心中始终没底,就连干活的时候,都有些提不起精神。
“您如果想多休息几天,也行—”
李兆坤故意调侃了一句。
李赵氏当即打断道:“行什么行?这么重要的事,当然是越快越好。”
老太太突然之间,整个人精气神都不一样了,仿佛年轻了好几岁。
“听您的,下午就过去。”
李兆坤笑呵呵地点了点头。
李赵氏兴奋了好一会儿,脑袋晕乎乎的,直到四毛喊肚子饿的时候,她才清醒过来:“老三,午饭你来做,妈回去收拾一下行李。”
“妈,您等一下。”
李兆坤突然叫住了老太太。
“又怎么了?”
李赵氏回头看了一眼小儿子。
李兆坤随手拉开抽屉,从里面拿出了一块手表,直接塞到了老太太手中:“妈,您现在也是正式工了,需要手表看时间,这是儿子孝敬您的。”
这块手表是从空间里拿出来的,是后世老妈的手表,某种意义上,也算是“物归原主”了。
李赵氏一把接过手表,满脸心疼道:“怎么又乱花钱?食堂里又不是没有钟表,哪里不能看时间?”
“旧手表,没花多少钱。”
李兆坤赶忙安抚道。
海军大院里住的不是领导,就是领导家属,条件自然不差,除了小孩子,几乎人人都戴着手表,老太太如果因为没有手表而被人看轻,那就不好了。
小家伙看到奶奶有手表了,纷纷围过来看稀奇,这年头手表绝对是高档货,一般都不让小孩子乱碰的。
“奶奶,你快戴上看看。”
大毛催促道。
在孙子们的催促声中,李赵氏试着戴上了手表,这手表一戴,脸上的笑意再也掩饰不住了,老太太虽然嘴上说着“乱花钱”,但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这要是让街坊们知道了,估计得羡慕死,她如今不仅有正式工作了,而且还有了手表,哪个能跟她比?
李兆坤看了一眼表链,笑着说道:“妈,您看,表链长度刚刚好,都不用调,这表跟您有缘。”
李赵氏晃动了一下手腕,笑着附和道:“不长不短,确实挺合适的。”
“哇,奶奶戴着手表真好看!”
五毛立马拍起了马屁。
李赵氏抱着小孙子狠狠亲了两口,这话简直说到她心坎里去了。
“老三,这表到底花了多少钱?妈回头把钱补给你。”
手表买都买了,总不能再退回去。
况且她如今有了正式工作,工资起码能翻一倍,这表是旧表,顶多就是两三个月的工资,虽然有些心疼,但也不是不能接受。
李兆坤连连摆手:“妈,您这话说的,这是儿子送您的礼物,哪能跟您要钱?您这不是打我脸么?”
李赵氏看着越来越懂事的小儿子,欣慰地点了点头:“你不要就算了,这钱回头给孩子们添几件新衣服。”
“您老随意。”
李兆坤耸了耸肩。
下午三点半,李兆坤一行人背着大包小包,再次来到了海军大院。
看着气派的海军大院,李赵氏不由得感慨道:“这里真宽!”
“妈,这里是郊区,最不缺的就是土地。”李兆坤随口解释了一句。
其实,建国之初,上面想在石景山附近建一座新城,新城与旧城之间的这片土地,被各大部队机关给占据了。
从紫禁城往西,第一个大院是空军大院,第二个就是海军大院。
进入海军大院后,李兆坤指着面前的一座影壁说道:“妈,您看,这上面的题词是大领导同志亲自题的。”
李赵氏字认不全,便让大毛读给她听,大毛表情严肃,扯着嗓子高声道:“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创建强大的海军。”
“说得真好!”
李赵氏笑着点点头。
这是大白话,她听得懂。
紧接着,众人来到了七一学校,李兆坤先将孩子们送去了宿舍,等一切都安排好了,才带着老妈来到了杨主任的办公室。
杨否枝很热情,亲自跑了一趟教务处,很快帮李赵氏办好了入职手续,七一学校不是什么大单位,没有那么多繁文节,全程只用了不到半个小时。
“伯母,您先在食堂这边干着,后面如果有合适的机会,我再帮您换个轻松点的岗位“不用不用,食堂就挺好的,不用换了,我之前在街道办上班,也在食堂干了好几年,这活我熟。”
李赵氏连连摆手。
自家人知道自家事,她文化水平不高,去食堂是最合适的,而且打饭的时候,还能帮孙子们多打点饭。
她累点没关系,几个孙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吃饱饭比什么都重要。
李兆坤紧跟着附和道:“杨主任,我妈说得对,食堂就挺好的,不用换了。”
事实上,即便困难时期过去,粮食供给也一直很紧张,留在食堂,确实算得上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那行,伯母您先干着,如果有不如意的地方,到时候咱们再说。”
杨杏枝也没在意。
毕竞老太太年纪不小,估计干个几年就要退休了,不想折腾也是正常的。
ps:求推荐票和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