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8章樊千秋算帐:打我的女人?射瞎你的眼!
“如此—不丶不好。”林静姝虚弱地摇了摇头再笑道。
“你——受苦了,是我迟至,”樊千秋沉道,“我———
“山有木兮木有枝”林静姝双眼微闭飘仿佛自言自语地说道。
“”樊千秋不禁眼热,仿佛自己犯了错,转瞬之后,他才往前走了半步,在林静姝耳边说道,“心悦君兮君不知。”
“”林静姝听到了这句话,眼角着的那滴泪滑落脸颊,砸到了地面上。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樊千秋又轻声念了一句。
“”—”林静姝秀眉微挑,嘴角含笑,朱唇轻颤,仿佛在说什么,却未有声,只是随风起舞的发丝撩动着樊千秋的耳朵。
“好好养伤,随我回长安。”樊千秋说道,林静姝用尽最后的气力点了点头,又昏了过去。
樊千秋朝远处的司马迁和郑衮点点头,这两人立刻过来,用刀剑砍断了麻绳,林静姝柔软的身体,顺势倒入樊千秋怀中。
若是在平时,他定然会心生荡漾;可此时此刻,他却只是小心翼翼环抱对方,生怕自己惊动佳人。
“秀玉!青痣!”樊千秋大喊道,一直躲在前衙后院连廊处的几个小奴小婢着眼泪慌慌张张地跑过来,向樊千秋行礼。
“将你们的林阿姊扶到后宅歇息,再到城中找女医人为她治伤。”樊千秋道。
“诺—”几人答完,便哭哭啼啼地将林静姝往后宅的方向抬去,众人曦嘘。
樊千秋却并未转过身,只是面对着眼前的那棵白桦树,若有所思,不见喜怒。
“樊公,你我—可以讲数了?”丁充国淡淡问道,他只当樊千秋怜香惜玉,并不觉得自己用刑有不妥,更未放在心上。
“府君,公事先放放,私事先处置了。”樊千秋说道,只是抬起头看着树冠,却并没有转过身来。
“恩?私事?什么私事?”丁充国不解地问。
“静姝的事,我要一个交代。”樊千秋转身,盯着丁充国。
“”丁充国有些不解,只好再问道,“要什么交代?”
“她是本官的人,无凭无据,为何用此大刑。”樊千秋问。
“此事啊——为了大局,本官只能权宜行事。”丁充国答。
“权宜行事?便是对一个弱女子用刑?丁府君果然威武。”樊千秋冷言嘲讽。
“那樊公想要什么交代?”丁充国眉问道。
“要他这个交代!”樊千秋指向藏在郡国兵身后的左修文。
“恩?不过是一个婢女,打便打了,哪怕有滥刑的嫌疑,凭什么让堂堂的郡府主簿交代?”丁充国不解且恼怒地问道。
“婢女?难道不是大汉的子民?口口声声说什么为国为民,动起手来却毫不留情!”樊千秋眼神逐渐变得凌厉了起来。
“樊公!”左修文喊道,“分明是此女先不遵丞相之令!”
“丞相?窦婴?他算老几?凭什么要让我的人遵他的令!”樊千秋显然是在胡搅蛮缠了,丁充国和左修文便想要再斥。
可是,不等这两个人开口,樊千秋飞快地取下了身上那把大黄弓,弯弓搭箭,卸去六分力,抬手便射。
“嗖”的一声,这支箭簇精准地射入了左修文那只险些被林静姝刺瞎的右眼,一声惨后,他便捂着眼在地上翻滚起来。
樊千秋让霍去病跟随李敢学射术的时候,他也并没有闲着,亦每日都要练习。
如今,不敢说百步穿杨,但是十几步内,想射人的右眼便不会射到对方左眼。
樊千秋在众人惊慌乱的目光中放下手中的大黄弓,挣又残忍地笑了两声。
“静姝没有拿到的眼睛,本官来替她拿,这便是交代!”樊千秋盯着丁充国。
“”—”丁充国紧紧地咬着腮帮,这哪里是射左修文的眼,分明是抽他的脸。
“众卒听令,将兵刃弓箭统统收起来。”樊千秋不以为然,向司马迁冷冷道,仿佛刚才的事从未发生,更未多看哀豪的左修文一眼。
“这—”司马迁仍迟疑。
“恩?你不听令?”樊千秋瞪着对方问。
“诺!”司马迁立刻下令,跟随他进来的兵卒们迟疑片刻,纷纷收回了兵刃。
“”丁充国迟疑片刻,只能亦摆了摆手,让自己带来的那些郡国兵将手中兵器收起来。
“府君,下官给桑弘羊等人松绑,你看如何?”樊千秋向丁充国行礼请道,先前的乖张暴力此刻已烟消云散,却更让人惧怕了。
“恩。”面色铁青的丁充国点头应允道。
“司马迁。”樊千秋看了看桑弘羊等人。
“诺!”司马迁忙走到桑弘羊等人身后,将捆着他们的绳索全部都割开了。
“桑弘羊,将众属官带到四周偏房暂歇。”樊千秋再下令。
“诺!”桑弘羊顾不得身上各处的疼痛,便将几十个属官带回了各处偏房。
“司马迁,率儿郎们撤到前院的官道去,守在门外即可。”樊千秋再下令,司马迁立刻领命行事,指挥兵卒退了出去。
“你们也散去。”丁充国“投桃报李”,与樊千秋下了相同的命令,一众郡国兵亦匆匆逃离此处,并将左修文抬走了。
随着左修文的惨叫声渐渐远去,偌大的前院便只剩樊千秋和丁充国两人了,转眼间此间冷清下来。
就连那几只被惊吓飞走的老,此刻也因为惧怕将要到来的暴风雨,冒险飞回来,偷偷落在巢中。
除了时不时响起的“隆隆”雷声,这院子里便再也没有旁的声音了。
樊千秋和丁充国相隔三五步站着,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对方脸上细微的表情变化。
“”—”丁充国看了看不远处那滩左修文留下的血迹,摇了摇头,而后说道,“樊公,刚刚那一箭,似乎并无必要。”
“若不射那一箭,本官寝食难安,纵使县官日后追究,我亦不悔。”樊千秋冷笑。
“也是,人生在世,有时便只求畅快两个字,你是个直爽豪迈之人,比本官做得好。”丁充国亦笑。
原本紧张的氛围,稍稍松懈了些,不似刚才那般压抑。
“从我到云中的那一日起,我便以为府君亦是直爽豪迈之人。”樊千秋不遮掩自己对丁充国的钦佩。
此刻,樊千秋已看透局势,想要稳定挽救当前的局面,不能用强,否则整个汉塞恐怕都会崩坏倒塌。
若是往年,边塞没有战事,他尚可以不顾一切地用强;如今不同,大战在即,不能出现那样的变故。
尤其是他,比旁人更了解今年这一战的对大汉的重要,自然更加小心谨慎些,生怕让历史走上岔道。
所以,他此刻才耐下性子,与眼前这面目模糊的丁充国“讲数”,而不是直接将边塞的“天”捅穿。
“恩?到今日,樊公还认为本官是一个直爽豪迈的人吗?”丁充国授须笑道。
“”樊千秋沉默良久,在丁充国惊讶的目光中点了点头,缓缓回答道,“我相信自己的眼睛。”
“恩,何出此言?”丁充国的瞳仁跳动了一下,又和缓了几分。
“孟子有言: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死亦无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樊千秋直言。
“樊公读儒经读得好啊,其实也不必来边塞,倒可以去读经,当博士弟子。”丁充国此言看不出是夸还是贬。
“只是略懂。”樊千秋道。
“本官是一介粗人,虽然识字,也只是为了读懂往来的文书,请樊公解惑,此言是何意?”丁充国倒象是极真心地求教道。
“人若是将义看得比生还要重,便不会苟且偷生;人若是将失义看得比死还重,便不会避死。”樊千秋答道。
“与我等有何干系?”丁充国似乎有些动容,语调有些颤斗,但仍然强硬说道。
“董文不苟且偷生,不钻营避死,便是轻生重义,”樊千秋略停顿接着道,“丁府君丶周塞候丶程塞候恐怕亦如此。”
“轻生重义?我二三子配得上这四个字吗?”丁充国浊眼微闭,苍然一笑。两肩略塌——-转眼之间,竟又仿佛老了十几岁。
“请府君不吝赐教,将边塞的事情一一具言。”樊千秋叉手请道,他冒险回来,便是想知道这边塞背后的事。
“你—当真想知?”丁充国道。
“这是自然。”樊千秋点头答道,“可本官为何要将将这罪证送到你手中。”丁充国提到罪证这两个字时,声音有些哽咽,几缕苍白的须,随风轻飞。
“下官不是迁腐的循吏,有难处,我愿裹助。”樊千秋真诚说道。
“恩?可本官为何要信你?”丁充国笑着问道。
“下官愿指着阴山起誓!”樊千秋说这句话时信念感异常地强烈,更是发自本心。归根结底,他坚信丁充国他们不是列人!
“徜若这阴山有灵的话,这局面何至于此。”丁充国情不自禁道。
“还请府君赐教!”樊千秋再请。
“”—”丁充国上下打量樊千秋,眼中忽然飞快地闪过一丝欣慰,而后似乎做出了一个决定,笑道,“好,本官告诉你。”
“诺!”樊千秋欣喜道,不管丁充国接下来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对樊千秋都有极大的帮助。
“你想知道什么,只管问,本官定知无不言。”丁充国说完之后,竟然侧坐在了门前台阶上,而且还指了指台阶的另一头。
“”樊千秋领会其意,亦坐了过去,他想了想才问道,“每年的市租,有两亿多钱的差额,此事———究竟是真是假?”
“自然是真的。”丁充国回答道“九座塞候违反《货殖禁令》,与匈奴人交通货殖,是真是假?”樊千秋迫不及待再次问道。
“这也是真的。”丁充国毫不讳言再答道“只是为了钱?”樊千秋满是不解地又问。
“既是为了钱,也是为了”丁充国爽朗地笑了,却未往下说。
“恩?府君不是说知无不言吗?”樊千秋追问道“那本官先问问你,你既然已经认准我等是列人,刚刚又挟持了我,何不一鼓作气,将我等拿下,不是怕死吧?”丁充国反问。
“大战就在眼前,才十几日,便死了个董文还有几百汉家儿郎,下官与府君讲数,自然是为了大局。”樊千秋坦荡如砥地说道。
“我等当然也是为了——大局!”丁充国那双饱经沧桑的眼中竟然含着一些戏谑,不似年近花甲的老人,更象诡计得逞的少年。
“大局?为了大局?”樊千秋喃喃自语,不停品咂着这两个字,仿佛在哪里听过。很快,他便想起来了,丁充国提到过很多次。
那时候,樊千秋只当丁充国在说漂亮话;可如今,他终于听明白了!
对方口中的这个大局,是一个真正的大局,几千里汉塞的“大局”!
大,不仅意味着范围广,更意味着牵扯的人很多一一多到脸樊千秋都想象不出来。
“府君,敢问何为大局?”樊千秋声音有些发颤地问道,他知道自己离真相近了。
“你可知一个隧卒一年要吃多少粮食?”丁充国问。
“一个月领粟三斛三斗三升,一年下来,当是三十九斛九斗六升。”樊千秋答道。
“盐呢?”丁充国再问,态度非常祥和。
“一个月领盐三斗三升三合,一年下来,当是三斛九斗九升六合。”樊千秋再答。
“菜金呢?”丁充国仍然笑着继续问道。
“寻常燧卒一月三百钱,燧长五百钱。”樊千秋仍是对答如流,这些数字他很熟。
“那——-战死的燧卒可得到多少烧埋钱?”丁充国又问,他此刻仿佛正在考校一个刚刚入衙的书佐算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