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品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e品小说网 > 大汉小吏 > 第447章 刘彻:樊千秋,封侯吧!

第447章 刘彻:樊千秋,封侯吧!

第447章刘彻:樊千秋,封侯吧!

窦婴意识到了不妙,一时便无言以对。

刘彻趁着这个空隙,在朝臣面前步。

“那夜的事情,诸公定然已经在爱书上看过了,樊千秋不仅破了巫蛊之案,更—更破了刘等人的谋逆之案。”刘彻道。

“—”殿中的百官公卿听到这句话,先觉得有些惊讶,但转念回忆起先前抄送各衙的爱书,

便也发现县官所说并非戏言。

馆陶公主在长安城聚集起了数百名奴仆和门客,以武抗法,更是要半路截杀廷尉正,闹得人心惶惶,不是谋逆,又是什么?

“樊千秋处置妥当,才挫败今次谋逆,所立功劳,便等于是军功,既然有了军功,那便应该—————”刘彻说到此处,又停了。

“””

百官公卿慢慢琢磨这几句话,渐渐醒悟,皇帝要的答案已呼之欲出了。

今日,皇帝竟然是要给樊千秋封侯?!

“朕以为”刘彻看到众官的表情,非常满意,笑道,“樊千秋可以封侯。”

“陛下,微臣更担不起!”樊千秋自然大喜过望,但是面上却越发地徨恐不安,但刘彻却不给他说话的机会,继续往下说。

“朕以为,记三次大功,未免有滥等充数的嫌疑,亦不能体现樊千秋此功之重,倒不如封侯,

更能彰显其殊功。”刘彻道。

“”满殿寂静下来,封侯与记功不同,皇帝的“圣意”才是决定性的作用。

“宁成,你是主爵都尉,专管封爵的成制,你以为如何?”刘彻并没有问窦婴。

“既然樊千秋所立之功乃是军功,封侯自然便顺理成章。”宁成同在酷吏行列,自然不会反对“圣意”。

“大兄,你是宗正,亦是朕的长辈,你以为,樊千秋能否封侯?”刘彻看向刘德,很是尊重地出言问道。

“陛下,微臣愚见,此案乃是天案,樊千秋一个月便能查明,避免了社稷动荡,杜绝了宗庙动摇,确实能封侯。”刘德授须颌首道。

“这其貌不扬的河间王,倒是公道,难怪在史书上留名。”樊千秋弯着腰暗,他虽然心潮澎湃,但此刻仍然不敢表现出半分喜悦。

这朝堂上的人鬼精着呢,尤其是那刘彻,心思比东海还深,根本就看不出哪句话是真心,哪句话是假意。

又或者说,即便是同一句话,前一刻可以是真心,后一刻便可以是假意。

在这朝堂之上,樊千秋便只是一块鱼肉,安安静静地待着,才是最好的选择。

樊千秋不仅对刘彻的多变感到忌惮,也对卫青丶张汤丶李广这些帮自己“出头”的故人感到动容:关键时刻,他们果真是能扛事啊。

“宁卿说得好,大兄说得对,那丞相———”刘彻故意再问,“你觉得如何?”

“老臣以为——”

窦婴有些泪丧,他倒是真没想到一众朝臣今日竟那么心齐,他想了想只得认输退一步说道,“封侯,似乎可行。”

“好好好!”刘彻赶着窦婴的话音拍手称快,而后便“瞪瞪瞪”地登上皇榻,大手一挥,指着荆,激动说道,“樊千秋封关内侯!”

“虽只是关内侯,但也不错!”樊千秋略遗撼,但内心仍然非常满意,这已是意外之喜了!毕竞,此时的卫青也仅仅是关内侯而已。

于是,他连忙直身再顿首故作徨恐说道,“陛下,微臣万万不敢领受此诏,封侯-微臣配不上!”

除了诸候王之外,大汉有二十等军功爵位,最高一等便是列侯,次一等则是关内侯。

如今的大汉帝国,爵位已经轻滥,只有列侯和关内侯仍算爵位,可以享受相应特权列侯虽不能治民,却有数目明确的实际封邑,封邑中的各户黔首便等于列侯的佃户,列侯对他们依旧有着极强的控制力。

列侯有大亦有小,若封邑一千户,便算得上一股不小的势力了,虽然无力犯上作乱,但在地方上,却定然可以横行无忌。

因为不只是有钱,列侯还能调动佃户为自己出力:修家宅丶修桓墙丶挖陶土丶开荒地哪一项劳作不需要人的参与呢?

相对于列侯,关内侯的成色自然又差了一些。

虽也有封邑户数,但却只是“虚封”而已,不管是一千户,还是一万户,仅仅只是纸面上的数字。

每年可以按户数从少府领取钱粮,却没有可以“调动”的人力。

当然,也有少数关内侯会有封地,毕竟是“少数”和“特例”。

说到底,列侯相当于房屋的主人,而关内侯则更象是二房东啊。

除了经济利益外,关内侯大部分情况下亦可以不降等世袭爵位,犯了罪,有了过,还可抵消刑罚。

对于樊千秋而言,这些实际的利益倒不算特别重要,他更看重的反而是“关内侯”这爵位的名头。

以后再出去办事,旁人便不敢骂他是“公士”出身了,好岁也是侯爷了!

樊千秋想到此处,便又满意了些,头反而更压低了。

“樊千秋,这是朕丶丞相丶宗正和主爵都尉定下的,容不得你胡乱置喙,还想抗旨不成!?”刘彻假装怒道。

他的这句话,倒不象是说给樊千秋听的,反而更象是说给那些揣摩圣意的朝臣听的。

“微臣不敢—”樊千秋故意迟疑道,“微臣拜谢陛下恩典。”

“好!”刘彻又鼓掌几下,才指着内官荆说道,“樊千秋封关内侯,封号‘靖安”,封邑”

便是二百户吧。”

一户的地租大约是二千钱,二百户是二十万钱,不多不少,倒也算是一笔出息了。

“拜谢陛下!”樊千秋再顿首谢道,“微臣谨记陛下此恩,日后定会竭力立新功!”

“恩?此话说得有几分真?”刘彻带着笑意忽然问了一句。

“自然是十分真。”樊千秋回答道,他从刘彻的话音之中,读出了一些不怀好意。

“好,散朝之后,到宣室殿来,朕恰好有一件事要你去办。”刘彻似诡计得逞道。

“诺!”樊千秋暗叫不妙,却仍是脆生生地把头给磕了下去。

今日的朝议,明着的主旨便是“评议功绩”。

所以,给樊千秋封完侯之后,再无其他的事情了,刘彻对着朝臣说了一番劝勉的场面话,便宣布散朝了。

不管刚才是跪在张汤身后的,还是跪在窦婴身后的,又平安熬过一次朝议的百官公卿鱼贯而出,匆匆离去。

没有人愿在此处再停留片刻。

刘彻自然是走得最早的那个,在百官公卿离开之前,他便已经在众人的目送之下,从御道回到宣室殿了。

不到一刻钟,热闹了整整一个早上的未央殿及四周,渐渐陷入了安静中。

接着,未央殿前面的丹上,便只剩樊千秋一人了。

皇帝要见他,他还不能出宫。

樊千秋看着在阶梯上渐行渐远的其他官员的背影,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

开始细细琢磨刘彻刚刚只说了“一半”的话。

有一件事情,恰好让他去办?

究竟是何事?难不成还有什么大案要破吗?!

樊千秋在脑海中搜寻了许久,并未发现什么契机。

看来,刘彻要他办的这件事,并不算太大,未能在史书上留下浓重一笔。

只是,不知道会不会太凶险。

“樊使君!”一个声音从身后传了过来,打断了樊千秋的思绪。

“奥,是荆小官啊?”樊千秋连忙行礼。

“樊使君刚刚才受封关内侯,小人担不起此礼。”荆笑着回礼,确实不似三年前那么徨恐失措了。

“这是县官谬封了。”樊千秋笑着摆手。

“县官刚刚发话了,让使君一刻莫眈误,立刻便去宣室殿面圣。”荆正色道。

“现在?”樊千秋有些吃惊,刘彻刚才未说具体的“召见”时间,他还以为至少要到午膳之后了。

“正是,县官说了,让你到宣室殿去一同用膳。”荆再次说道。

“这膳不好吃啊。”樊千秋在心中苦笑,但仍然说道,“那——还有劳荆小官在前面为本官引路。”

“请使君随我来。”荆说道。

于是,樊千秋跟着荆顺着前殿内的回廊,一路向北,朝着宣室殿的方向走去。

此刻,天上的乌云仍未散去,而且越聚,声势越大,在寒风的助阵之下,不停地翻滚,波涛如怒。

空气中更有一股湿润的气息,每吸一次,都能吸到一满肺的水汽,难免压抑。

看来,一场大雨,一场冷子,在所难免。

顶着这阵阵冷风,樊千秋跟着荆走进了宣室殿前院。

樊千秋来过几次,对此处早已经没有太多的好奇了。

正前方是宣室殿,乃刘彻平日就寝和召见臣下之处。

左右两侧是偏殿,通过回廊与正殿及院门处相连接。

说是回廊,却非简单的走廊,廊下一半的空间是一间间小小的阁垫,有些用来存放天子日用的器物,有些则给内官留宿。

整个前殿,各处的廊道都采用这样的布局,就连“郎官”这一官职,也是由此得来的。

“荆小官,请留步,下官有一事想要请教。”樊千秋进门之后,便停步先叫住了对方。

“樊使君,有话直说即可。”荆谦逊说道。

“我斗胆一问,你可知道县官为何事召我?”樊千秋未拐弯,直截了当地问道。

“这”荆有一些迟疑,并未开口,樊千秋却知道自己问对了,对方定知晓。

“下官是新人,面圣次数并不算太多,总担心失仪招来祸事,请小官指点一二,但若不便说,

下官亦不强求。”樊千秋道。

“小人确不知,只知那日卫将军面圣,陛下提到过使君的名字。”荆不似隐瞒。

“北边的事?”樊千秋脱口而出。

“小人这便不知了。”荆抱歉道。

“多谢小官指点,下官心中有数了。”樊千秋其实更加疑惑了,刘彻总不至于让自己跟随卫青一同出征吧,那倒真是凶险。

‘樊使君,我等快些,莫让县官等。”荆提醒道“诺!是下官孟浪了。”樊千秋连忙行礼请罪道。

二人再没有多馀的话了,三步并做两步,来到了宣室殿的门口。

荆先向殿内的皇帝奏请,得到首肯之后,樊千秋才又脱履解剑,有些喘喘地走进了殿中。

“微臣廷尉正樊千秋,敬问皇帝安。”樊千秋停在了几步之外,端端正正地行礼问安道。

“哦?原来是这新封的靖安侯来了?”坐在御案后的刘彻放下手中的竹简,一本正经道。

“陛下—”樊千秋不知如何做答,便将计就计,故作哽咽道“你今日能封关内侯,倒是要谢过丞相窦婴啊。”刘彻笑着道。

“微臣明白。”樊千秋假装听不懂,

“你不明白!”刘彻轻拍案面说道,眼神忽然凌冽起来。

“微臣愚钝,还请陛下赐教。”樊千秋继续装傻充愣道。

“朕本是要敲打敲打你,不给你记功的,你可知为何?”刘彻问道。

“是—是因为微臣办事操切鲁莽,在查办此案的时候,杀了陈午和刘。”樊千秋假意思考之后,才不确定地说道。

“你只是操切鲁莽?”刘彻的眼睛眯了眯,似乎已经看透了樊千秋藏得最深的那一点心思。

“噗通”一声,樊千秋直接便下拜,而后郑重地顿首道,“微臣有罪,请陛下判臣刑!”

“刑?朕要因何叛你刑?”刘彻表情稍稍缓和了些。

“因为微臣犯了欺君之罪!”樊千秋开始给刘彻铺阶梯。

“恩?你何处欺君了?”刘彻再问。

“微臣本可不杀刘。”樊千秋深吸了一口气,才说道。

“可你还是杀了?你未听朕的劝!”刘彻寒声再质问道。

“请陛下降罪!”樊千秋再次顿首。

“说!你为何要杀她,是不是有私怨?”刘彻步步紧逼。

“自然是有私怨。”樊千秋坦荡道。

“因为你杀了她的两个儿,怕她日后报复你?她都已经垮台,你何必要杀她?”刘彻再问。

“微臣杀她,并非因此事,而是因为他劫掠了霍去病!”樊千秋这次倒说得更加坦坦荡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