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樊千秋遭人坑骗,考课现场变了脸!误会或暗算?
“恩?你是无话可问?还是无话可说?”樊千秋对王温舒此刻的沉默倒是有一些意外“上吏办事自有道理,我身为下吏不该多问。”王温舒颌首正色道。
“好,你很有分寸,可担大任!”樊千秋见四处无人,压低声音再说道,“本官将要升阳陵令,你可愿跟我当贼曹?”
“贼曹?”王温舒面上终于有了惊讶之色,先前樊千秋说的话,他已经全想明白了“正是,二百石的贼曹。”樊千秋笑着点头道。
“上吏若不弃,下吏宁死相随!”王温舒抱剑道。算功劳“罢了,莫说什么死不死,我等要让别人死,不是让自己死。”樊千秋不经意地笑道“下吏省得了,让别人死!”一直都不苟言笑的王温舒终于也跟着笑了。
此时,正堂门前的大鼓被敲响了,阵阵鼓声传来,将院中所有官吏的目光吸引了过去。
院中叽叭喳喳吵闹着的众官停下了议论,看向正堂:长安县寺今年的考课终于开始了鼓声刚刚落下,功曹蒋平安便拿着名录走到门前,在念了五个名字后,又回了正堂。
这五个人,是头一批要接受考课的官更。
被念到名字的官吏挨个从院中的不同角落站了出来,高矮胖瘦,全都是二百石的品秩。
而且,这五个人还都是寺中诸曹的曹,地位比樊千秋这种“外官”要隐隐高上一等。
五个官吏分别是兵曹丶法曹丶辞曹丶狱曹和户曹一一自然是熟人公孙敬之樊千秋与这几个人很熟稔,尤其是户曹公孙敬之,私下相遇,仍是要以兄弟相称的樊千秋还没有见过这考课的流程,一时好奇,就向前面挤了挤,一直来到了正堂阶下。
此刻,正堂当中已经准备就绪了。
长安令义纵居中,长安丞江慎居右,主簿许由居左,功曹蒋平安坐在堂下右侧,庭坐在堂下左侧。
堂下两侧还有持杖的门卒,以壮声势。
这情景不象是考核,倒象是审问过堂。
可樊千秋仔细想了想,考课官员,不就是审问他们吗?
这种公开考课的形式,后世倒可以效仿,至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杜绝暗箱操作丶徇私枉法的可能性。
“兵曹何万钱上堂考课!”坐在上首位中间的长安令义纵用力砸下了惊堂木。
“诺!”其貌不扬的何万钱走到门前,整了整自己头上武弃大冠,理了理腰间的组绶,才迈着四方步走进了正堂。
“好!”不知院中的何人喊了一声好,引来了在其馀同挤的阵阵高呼,不只是胡乱瞎起哄,还是替他装一装声势。
樊千秋这才注意到,这何万钱今日打扮一新,连履上都不沾一丝灰尘,发丝也梳得极熨帖,一看就是有备而来啊。
他再低头看了看自己身上那半旧的袍服,不免苦笑着摇摇头。
这是他来到大汉之后买的第一身袍服,跟着自己风里来雨里去,上过刑场坐过牢,已经洗得是半旧不新了。
尤其是袖口领口,还有一块块暗色污渍,也不知道是田恬的血还是田盼的血,又或者二者兼有。
大意了,应当换一身新袍服的。就象后世公务员面试,管他合不合身,高低得整套西服穿一穿。
当樊千秋自嘲衣着不整的时候,堂中对兵曹何万钱的考课便开始了。
【汉代的功劳制度实在难考证,以下内容是我在史料基础上加了自己的推测的,请大家周知,莫全当正史来读】
考课的第一个步骤,自然是核对劳日,也就等于出勤的时长。
在衙一日便算一个劳日,外出使徜若过夜则算是两个劳日。
“何万钱,上年八月至今年八月,你在衙二百七十日,计劳日二百七十日—”功曹豫蒋平安拿着日籍簿问道。
“外出使二十四日,计劳日四十八日,两项总计劳日为三百一十八日,对这个天数,你可有什么疑问或不服?”
“上官记录得很周全,下官并无疑问,更无不服。”何万钱微微向蒋平安屈身说道。
“好,那本官便按此数目记下了。”蒋平安在功劳簿上给何万钱将这数目仔细记下。
“有劳上官了。”何万钱再谢道。
按照如今的大汉成制,五日就可有一日休沐,春分夏至等节气也有休沐日,去掉之后,劳日总计为二百九十五日。
这何万钱在衙和使的日子加起来竟然有二百九十四日,只因私事告归了两日,这个出勤率,称得上是很勤劳了。
算完劳日,便要记今年立的功了。
不同的官职按自身的职掌,记功的内容不同一一说白了,都是看有没有在本职工作上做出政绩,政绩多立功就大。
但反过来,政绩不突出则不记功,渎职或者失职则记过,是要扣除相应劳日的。
和县寺向郡国上计,郡国向中央上计一样,各曹各官事先都已经将自己这一年的所行编订成职事簿,上递到县寺。
县寺拿到上递的职事簿之后,便会派功曹丶庭或主簿去案比查验,看是否有弄虚作假或不实处,再如实地评定。
一旦发现了弄虚作假的情况,都会严惩涉事官员,不只可能被罢官,更有可能要入狱,再判重刑。
当然,虽然有严法悬于头顶,仍有官员链而走险,想要富贵险中求。
除了在日常职责上立功之外,若立了额外的事功,县寺也会上报记功,考课之时再统一算入劳日。
总体而言,劳和功都可量化,横向比较便极容易,
县寺的兵曹职掌的当然是县寺的兵事,是个要职,具体职掌有三项。
一是训练考核长安县的兵卒,因长安县没有驻扎郡国兵,所以,何万钱主要负责训练城中的巡城卒丶门卒和亭卒。
这三类卒合起来共有两千人,便是义纵这个长安令掌握的全部兵力。
二是负责长安县的备战守御,因长安是大汉都城,不会被外敌威胁,又有中尉负责城墙守护,所以此职已经虚化。
三是负责长安县军需的官吏,其中包括了兵卒战马的粮草丶武器丶戎服和铠甲的管理,亦是一项不可忽视的职责。
“长安县今年正卒员额当为两千零一十三人,案比得一千九百二十人,缺额百人内,
中程,不记功,亦不记过。”
“有正卒一千九百二十人都试,优者二百人,中者一千三五十人,劣者三百七十人,
中程以上,当记为小功劳。”
都试是正卒每年秋天的考核,因为兵曹缘负责兵卒的训练,所以兵卒的都试结果自然也会和何万钱的考课相关联。
至于中程是所掌之事的中等水平,中程以上可以记功,中程以下则会记过,到底什么水平算是中程,亦会有定制。
樊千秋不知兵卒中的优者丶中者和劣者达到什么比例才算是中程,但看目前的结果,
想来应该也不算太难达到吧。
“县寺武库长刃一万一千二,铜戈三百丶一百丶有方八百,锻一千丶戟一千丶铍三千丶矛五千。”
“县寺武库短刃一万六千馀,大刀三十丶匕首二千丶锯刀三千丶剑五千丶刀六千。”
“县寺武库甲盾一万四千馀,扎甲七百丶铠甲一千丶盔一千三丶皮甲三千丶皮弃五千丶盾牌三千。”
“县寺武库弓弩一千七百馀,车弩五十丶弩五百丶弓一千二,另有弩矢三万丶箭矢六万丶弩机和弩臂三千馀。”
“再有战马三百,各类战车五百。”
“以上种种皆存放妥当,毁损霉变不多,亦无虚报隐瞒,中程以上,记中功。”
这个数目的兵器远远超过县寺正卒的数量,这意味着县寺正卒即使扩充五倍,也立刻可以获得充足的兵器和防具。
樊千秋对这数目并未感到吃惊,根据后世出土的竹简文献记载,东海郡武库中保存的兵器铠甲的数量,更为惊人。
其中,弩有五十万,铁扎甲近六十万,汉剑有十万,弩矢则达到了一百二十万:所有装备竟可以武装六十万大军。
东海郡的武库是一个国家级武库,自然不可能每一个郡都有一个同等规模的武库,但仍可看出大汉战争潜力巨大。
在长安城里,还有一座直接归中央朝堂管辖的武库,其中所藏兵器的数目只会更惊人难怪刘彻那个还未出生的儿子据,在“谋反”之时要先抢占了武库:只要占据了武库,便可迅速拉起一支大军来。
樊千秋以前还对万永社所藏的几百具大黄弓和千多把刀剑而心惊胆战,此刻听到这个数目,才知自己小家子气了。
看来,至少在今后的十年里,大汉的战争潜力都处在巅峰,造反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啊“中功折算劳日二百四十日,小功折算劳日一百二十日,”蒋平安说道,“全部相加,累积劳日六百七十八日。”
蒋平安把这个数目报出来后,院外官吏立刻又开始议论,一年累积将近七百个劳日,
可不是一件常见的事情啊。
再看堂中的何万钱亦挺胸叠肚,状貌非常地得意,难怪刚才气势甚足,想来他已经提前料到今日的这个结果了。
考课的结果一共分为三个等级,按照往年的管理,七百个劳日已经有可能评为最等了,当然会能引来众人侧目。
樊千秋虽知道自己的劳日不少,可见到旁边的人议论纷纷,也知道何万钱考课的这个结果不错,便也跟看点头。
“何万钱在兵曹任职两年,去年累积的劳日为五百二十日,再加之今年的劳日,累积一千一百九十八个劳日。”
蒋平安的这句结语又引来院中官吏的一番热议,从他们的言谈中可看出这累积的劳日数目也很可观,可排前几。
但是,这也让樊千秋刚才若有若无的笑容僵在了脸上。
妈的!有人坑我!
樊千秋脸上笑嘻嘻,心中却xxx。
他之前曾经去问过蒋平安这官吏拔擢的成制,为何这循吏当时没有提还有累积劳日这一说?
若要看几年的累积,自己才出仕小半年而已,立功再多,恐怕也不能超过县寺“老鸟”吧?
蒋平安竟然逛骗自己?居心何在?
对何万钱的考课还在继续,接着便轮到义纵及县丞等人询问他儒经上的一些问题了。
对于二百石的小吏,儒经上的造诣要求倒不高,所问的问题都很简单,多是记背的内容,何万钱都能答上来。
樊千秋不再看热闹,黑着脸从人群中挤了出来,找到了站在人群后方看人的赵德禄。
“上吏,有何吩咐?”赵德禄倒很有眼力劲儿,不等樊千秋开口,便主动上来询问。
“赵德禄,兵曹乃干吏,你可得多学着。”樊千秋端着架子道。
“上吏说得是,长安乃国都,几乎无兵事,何曹能做到这功劳,堪称干吏。”赵德禄这几句话说得倒是还有几分官样。
“我为官不久,对考课有些不明白,想向你讨教一二。”樊千秋似笑非笑地问道。
“上吏何出此言,你只管问,只要我知道,定不敢有任何隐瞒。”赵德禄徨恐道。
说完之后,二人便来到了属于樊千秋的游徽室里,樊千秋亦不装腔作势,直接问出了心中的疑惑。
“每年考课,‘最”‘中’‘殿”这三等各会有多少人,如何排序?”樊千秋问。
“同品秩官吏放在一起排,最等一人,殿等一人,其馀为中等。”赵德禄回答道。
“得最等有何好处?”樊千秋索性问得更直白些。
“自然是可获得拔擢丶察廉或者增秩了。”赵德禄颇为疑惑地看着自己的上吏道。
“可那累积的劳日又有什么用处?”樊千秋急问。
“当然也可获得拔擢丶察廉或者增秩。”赵德禄更为不解。
“恩?这岂不矛盾,若是当年评为最等之人累积的劳日并非最高,这怎么算?”樊千秋皱眉问。
“原来是此事啊”赵德禄恍然大悟,他明白樊千秋所问的问题了,心中不禁又生出了蔑视。
“果然小人得志,连此事都不明白,这官还是做不久吧。”赵德禄自然只敢在心中腹诽这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