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9章学术通鉴
美国时间,12月10日,夜间23点。
旧金山湾。
一个戴着眼镜,看上去完美符合美国文化中“书呆子”形象的中年人,正在办公室里加班。
作为不到五十岁就获得了诺奖的物理学家,卡尔·威曼虽然已经走下了个人能力的巅峰,但却正在声望和工作的顶点。
出书丶参与活动丶讲座是学界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
不过繁重的“业馀活动”,也大大分散了他的精力,人类社会每时每刻诞生的“新知识”都越来越多,想要时刻维持住不落伍,即便是诺奖得主也挺累的。
在计算机屏幕上走马观花地看了些最新论文,卡尔疲惫地揉了揉眼睛,准备彻底离开前扫一圈邮箱,作为知名科学家他有两个邮箱,一个是私人邮箱,一个是通过学校官网公开的工作邮箱,这也是许多学者的常态。
他在后者发现了奇怪的内容
缩略图明显区别于普通的“信件图标”,是一个云朵型状的log0,他对此并不陌生,或者说现在全球大部分人都认得,是“鸿图”。
卡尔心道:难道我欠费了?
“现诚邀您即刻入驻,体验畅连无界的学术新生活
,“点击下方链接”
卡尔想了想,好象是听朋友说过,“ki”近期有一个和各个期刊合作的新动作,但是什么东西忘记了。
点击链接后出现了一个二维码,这是鸿图半年前更新的一个新功能,现在已经越发的普及。
既然是官方邮件,好象也没什么尤豫的,他稍稍有点好奇,于是从一旁拿起了自己两部手机中的一部。
他一台“鸿图”,一台“苹果”,前者是个人手机,因为功能更全面,系统体验更好,后者则是学校要求的“办公手机”,为了所谓的“安全考量”。
二维码一扫,自动跳到了应用商店,确定后很快下载,激活。
“检测到您通过学者邀请码”威曼”本人么?”
卡尔一愣,心道居然是一人一码有种被重视的特别感,好感爆棚。
经过邮件再次认证后,他注册了一个真名账号,括弧,“ao”似乎不允许假名,非常严谨。
“根据您所在的领域:量子物理,推荐您可能认识以下朋友”
屏幕上出现了许多漂浮的头像气泡,虽然大部分还没有头像,但作为业内大佬他如何认不出那些名字?许多老朋友丶同行都在其中,卡尔眼睛越发明亮
他还描述不出这种名为“社交感”的东西,但一种浓厚的兴趣已经让他彻底精神了。
毫不尤豫对几个老朋友点击了“关注”,卡尔才终于进入了“主页面”。
整个页面很简洁,也很高效,ui和字体透露着一种舒适感,虽然屏幕所限字号不大,但读起来并不费劲。
简单的导航栏由六个部分组成,分别是“ao精选”量子物理”丶“《自然》”丶“《科学》”医学》”丶“其他”。
还有一个手动搜索功能。
不难看出,“ao”集成了大量学术期刊,用户在手机上就能浏览不同所属的内容,不必再趴在计算机前,一个一个的切换网站
而且移动端非常适合现代社会的碎片化时间,他可以在吃饭丶上厕所丶睡觉前随时随地!
付费论文流程也极度精简,直接通过应用商店扣款,和游戏充值一个逻辑!
这将大大轻松一个专业学者的工作。
虽然有些期刊依旧用老旧的“年费订阅”机制,但如果有电子版账号,可以验证直接延续权益
他借用学校的高速网络,快速翻阅了一下,“期刊数量”不能说齐全,但也绝对不少,这才第一天,相信很快就会丰富起来。
这个平台非常人性化,可以直接搜索期刊名称,也可以按照“领域”通览,或设置一些筛选条件,比如列出最近三年所有关于量子物理领域,引用频次大于100的论文,或设置关键词搜索,跨期刊的结果非常直观和高效。
最早可以追朔到几十年前的内容,显然是和一些期刊打通了数据库,至于更早的那些,标注了“部分内容尚无电子版,正在填充中”。
他作为认证金v“大学者”,还可以创建“学习小组”,公布自己正在关注的方向丶推荐自己认可的论文丶或和年轻学者交流,布置论文阅读任务。
这意味着他可以将自己的学生拉进来,摆脱复杂的邮件通知系统!亦或者与校外“支持者”创建社群联系。
每篇论文下方,用户还可以进行“评论”,最长不超过200字符,比如“值得一看”丶“缺乏新意”之类的,每条评论都是实名的,意味着学者尤其是知名学者,需要为言行负责,卡尔毫不尤豫找到了自己的论文,在下方评价道:“大家好,欢迎来看看,一起讨论。”
用户数量似乎还不多,但这种“社交参与感”,实在太满足一个科学家单调的心了
很快,他甚至收到了好友的私信。
卡尔立刻回复道:“看来你也发现了这个神奇的东西。”
好友沃尔夫冈,十年前一起获得诺奖的麻省理工教授回复道:“相当神奇,甚至让我想起了当年的万维网”刚出现时的感觉。”
两人热火朝天地聊了几分钟,但很快又因为均对外面“ao”的内容更感兴趣,不愿意锁在一个“私信对话框里”,又转了出去。
不过,当卡尔再次回到主页的时候,发现页眉多了一个东西
刚才还没有。
卡尔却不知道,是时间上到达了京北时间的12月11日。
那是一张目光炯炯的老人照片,但凡对学术界有所了解的人,都不会对这张脸陌生,他不仅仅是某个民族的旗帜,也是全球认可的智慧灯塔。
“庆祝力学大师丶航天技术奠基人丶工程学大师丶自动化鼻祖,钱学森先生百年诞辰。”
那满篇幅的推送,让卡尔下意识点击了进去。
里面是陈列着这位科学巨匠成就的长篇幅专题。
从诞生于动荡积弊的中国,到3岁能背诵百首诗词,到本国大学丶海外留学丶
说实话,无论这个平台有多少用户
当一个科学家被如此正式和详细的介绍纪念时背后带来的那种尊重和厚重,就已经能够引起共鸣了。
更何况,“ao”必然是一炮而红,且这个页眉
翟达为老师“承包”了一整个星期!
主打一个牌面!
这是他的小小生日礼物之一。
卡尔一时间看进去了历史的厚重和传奇经历,扑面而来。
心里也涌出了一种崇敬甚至羡慕。
仅仅只是“诺奖”得主,在这份“百年诞辰纪念”前,都显得过于单薄。
前者只是“实力”,甚至还有一点“运气”
而后者,则是“传奇”。
是与本民族深刻交融,才能拥有的“厚重感”。
不知不觉间文化与意识的输出,出现在了智慧的高地上。
有些东西,你不去占了,别人就会去占领。
与此同时,全球无数学者丶大拿,都陆续进入了名为“机核·学术通鉴”的平台内。
根据时区和作息,有的比卡尔早,有的要晚一些,但他们的感觉是一致的。
便捷丶高效丶社交丶扁平化
一种强大的随身学术工具。
科学家也是人,也需要社交,也头疼于社会节奏越来越快,时间越来越碎片化。
用尸体验会让他们做出选择。
京北丶清大。
顾宾林校长看着手机屏幕上的“学术通鉴”图标,陷入了沉思。
真的想不到一个科技公司,能够撬动整个学术界
所以当年去东阳招生的老师,是真该死啊!
哈工大,王春国校长笑嗬嗬拿起电话:“小翟那边上线了,之前准备好的那些论文,批量放上去,记住了直接投稿学术通鉴”,这可是学术声望的新阵地,补齐我们短板的机会来了!”
而研究院自己的论文,已经逐渐出现在了主页“机核精选”上。
这可是比《自然》等顶刊还重要的位置,通过视觉排列与先后顺序,天然的就出现了话语权转移。
而且研究院自家论文筹备多时,上来就包含数个王炸。
以及
以及:于天然成分中,发现了可彻底治愈胰岛β类细胞糖尿病的有效成分。
尤其是后两者,一石激起千层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