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品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e品小说网 > 不装了,其实我带的是特种部队 > 第2007章 每天都能吃到鸡

第2007章 每天都能吃到鸡

“三个老师教八十多个学生,“许思远惊讶道,“那工作量得有多大?“

“是很大,“刘校长苦笑道,“但也没办法。这里条件太差,年轻老师都不愿意来。我们三个都是本地人,离不开这片土地,也放不下这些孩子。“

秦渊仔细观察着教室里的设施。课桌椅大都是七八十年代的老式木制桌椅,很多都已经破损了。黑板也是很老旧的那种,表面坑坑洼洼的,写字都不太清楚。教室里没有任何现代化的教程设备,连一台计算机都没有。

“冬天取暖怎么办?“秦渊问道。

“生火盆,“刘校长指着教室角落里的一个铁盆,“烧木炭。但是烟很大,孩子们经常被熏得咳嗽。而且木炭也要钱买,经费紧张的时候,就只能忍着冻了。“

秦渊的心又沉了几分。

参观完教室,刘校长带他们去看办公室。所谓的办公室,就是一间十来平米的小房间,三个老师共用。里面只有一张桌子,几把椅子,一个破旧的文档柜。

“这就是我们的办公室,“刘校长有些不好意思,“也是我们的休息室。中午吃饭也在这里。“

“学校没有食堂吗?“许思远问道。

“没有,“刘校长摇头,“我们想建,但是没钱。而且就算建了食堂,也没钱请厨师,没钱买食材。所以孩子们都是自己从家里带饭。“

“带什么样的饭?“秦渊问道。

“等中午你们就能看到了,“刘校长叹了口气。

上午的课很快就开始了。秦渊和许思远站在教室后面,听着刘校长讲课。

刘校长讲的是五年级的语文课,内容是朱自清的《春》。他讲得很认真,很投入,虽然没有多媒体设备,但他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了春天的景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着春天的美好。

孩子们听得很专心,眼睛里闪铄着光芒。虽然他们穿着破旧,虽然他们营养不良,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是那么强烈,那么纯粹。

看着这些孩子,秦渊想起了自己小时候。那时候,他也是在这样的山村学校读书,也是对知识充满了渴望。是教育改变了他的命运,让他走出了大山,成为了一名军人。

而现在,这些孩子需要同样的机会。

中午十二点,下课铃响了。孩子们纷纷从书包里拿出自己带的午饭。

秦渊和许思远站在教室外,看着这一幕,心情越来越沉重。

孩子们的午饭,大都是用破旧的饭盒或者塑料袋装着的。打开一看,几乎都是同样的内容——白米饭或者杂粮饭,配上一小撮咸菜。

有的稍微好一点的,会有一点青菜,但也只是用水煮过,连油都没有。

至于肉,更是想都别想。秦渊看了一圈,八十多个孩子,没有一个人的饭盒里有肉,甚至连鸡蛋都没有。

“刘校长,“秦渊问道,“孩子们的午饭一直都是这样吗?“

“是的,“刘校长无奈地说道,“山里人家本来就穷,能让孩子吃饱就不错了,哪里还能讲究营养?有些家庭困难的,连咸菜都舍不得多放。“

“可是这样的饮食,营养根本不够啊,“许思远作为医生,深知营养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孩子们正在长身体的时候,如果长期缺乏蛋白质和维生素,会严重影响发育,甚至会导致各种疾病。“

“我知道,“刘校长苦涩地说道,“但是有什么办法呢?我们当老师的,自己也不富裕。我每个月工资两千多,除了养家糊口,也帮不了多少学生。“

秦渊环顾四周,看着那些狼吞虎咽吃着白饭配咸菜的孩子们,看着他们瘦弱的身体,苍白的脸色,心里突然涌起了一股强烈的使命感。

他来这里,不就是为了改变这一切吗?

“刘校长,“秦渊突然问道,“学校有空地吗?比较大一点的空地。“

“有啊,“刘校长指着学校后面,“后面有一大片空地,原本是想建操场的,但一直没钱,就荒着了。怎么了?“

“我想去看看,“秦渊说道。

三人来到学校后面。果然,这里有一大片空地,大约有一亩多。虽然长满了杂草,但地势平坦,而且靠近山泉水源。

秦渊站在空地中间,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

“有了,“他说道。

“什么有了?“许思远问道。

“解决孩子们营养问题的办法,“秦渊说道,眼睛里闪铄着光芒,“我们在这里建一个养殖场。“

“养殖场?“刘校长和许思远都愣住了。

“对,养殖场,“秦渊越说越兴奋,“我们在这片空地上建鸡舍,养鸡。鸡下的蛋可以给孩子们吃,补充蛋白质。等鸡长大了,还可以定期给孩子们改善伙食,吃鸡肉。“

“这“刘校长有些尤豫,“可是养鸡需要人照看啊,我们老师平时教程就很忙了,哪有时间“

“不用老师照看,“秦渊说道,“我们可以请村里的人来管理,基金会出工资。而且养鸡不是很复杂,只要掌握基本的方法,稍微用点心就能养好。“

“可是建鸡舍,买鸡苗,买饲料,这些都需要钱啊,“刘校长说道。

“钱的问题不用担心,“秦渊说道,“基金会会出。而且这不是一次性的投入,养殖场建起来后,可以持续运转。鸡蛋除了供应学校,多馀的还可以卖出去,收入可以用来购买饲料,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许思远听着秦渊的计划,眼睛越来越亮:“这个主意太好了!比单纯给钱要好得多。给钱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但养殖场可以持续地为孩子们提供营养,而且还能让他们看到劳动的成果,学到养殖的知识。“

“没错,“秦渊点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能永远依靠外部输血,必须培养学校自己的造血能力。这个养殖场,就是第一步。“

“而且,“秦渊继续说道,“养殖场还可以成为学校的劳动教育基地。孩子们可以在课馀时间参与养鸡的过程,学习劳动技能,培养责任感。这对他们的成长也是很有好处的。“

刘校长激动了起来:“秦先生,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那太好了!孩子们有了营养,身体好了,学习也能更好。而且他们从小就能学会劳动,将来走出大山,也能有一技之长。“

“所以这件事要尽快办,“秦渊说道,“许医生,你觉得呢?“

“我完全赞同,“许思远说道,“从医学角度来说,鸡蛋是最经济实惠的优质蛋白质来源。如果每个孩子每天能吃一个鸡蛋,他们的营养状况会有明显改善。“

“好,那就这么定了,“秦渊说道,“刘校长,我们现在就开始规划。首先,你帮我统计一下具体的数据——学校有多少学生,每天需要多少鸡蛋,需要养多少鸡。“

“好,我马上去算,“刘校长说道。

三个人回到办公室,刘校长拿出纸笔开始计算。

“我们学校现在有八十三个学生,如果每人每天一个鸡蛋,就是八十三个,“刘校长说道,“再加之三个老师,就是八十六个。一个月按二十二个上学日算,就是一千八百多个鸡蛋。“

“一只产蛋鸡平均每年能下两百个蛋,也就是每个月十六七个,“秦渊说道,“要保证每天八十六个鸡蛋的供应,大概需要一百五十到两百只产蛋鸡。“

“这么多?“刘校长有些担心,“能养得了吗?“

“能,“秦渊说道,“一亩地建个鸡舍,养两百只鸡完全没问题。而且我们可以分批养殖,保证持续供应。“

“那得多少钱?“刘校长问道。

秦渊心里快速计算着:“建鸡舍,买鸡苗,买饲料,再加之请人管理初期投入大概需要五万左右。后续每个月的饲料和管理费用,大概三四千。不过鸡蛋多馀的部分可以卖出去,应该能复盖一部分成本。“

“五万“刘校长咋舌,“这可是一笔大钱啊。“

“对基金会来说不算多,“秦渊说道,“而且这笔钱花得值。“

许思远在旁边补充道:“而且养鸡场建起来后,以后每年的运营成本会越来越低。鸡蛋的收入可以复盖饲料成本,甚至还能有盈馀用来改善学校的其他条件。“

“说得对,“秦渊点头,“我们今天下午就去县城,找一些养殖方面的专家咨询一下,把方案做得更详细一些。然后立刻激活这个项目。“

“太好了,太好了,“刘校长激动得手都有些发抖,“秦先生,许医生,你们真是我们的大恩人啊。有了这个养殖场,孩子们就能吃上鸡蛋了,他们的身体会越来越好的。“

“这才刚刚开始,“秦渊说道,“养殖场只是第一步。我们还要改善学校的其他条件——修缮教室,购买教程设备,培训教师,改善学生的生活条件。一步一步来,慢慢让这个学校变得更好。“

“我相信,“刘校长眼框湿润了,“有你们这样的好人帮助,我们学校一定会越来越好。“

当天下午,秦渊和许思远就去了县城,找到了当地畜牧局的专家咨询养鸡的事情。

专家听了他们的计划,非常支持:“你们这个想法很好,不仅能解决孩子们的营养问题,还能带动农村的产业发展。我们畜牧局可以提供技术支持,免费培训养殖人员。“

“太好了,“秦渊说道,“那请您帮我们设计一个详细的方案。“

“没问题,“专家说道,“我明天就去石头沟小学实地考察,然后给你们出一个完整的方案,包括鸡舍的建设丶鸡种的选择丶饲料的配比丶疫病的防治等等。“

“谢谢,“秦渊握住专家的手,“真的太感谢了。“

秦渊和许思远忙碌了起来。他们和专家一起实地考察,确定了鸡舍的位置和规模;他们联系了建筑队,准备开工建设;他们在村里招募了一个养殖管理员,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农民,有多年养鸡的经验。

同时,秦渊还联系了基金会总部,汇报了这个项目。

许建业在电话里非常兴奋:“秦先生,你这个想法太好了!不是简单地捐款捐物,而是帮助学校创建自己的造血机制。这才是真正的扶贫,真正的帮助。“

“谢谢许先生的支持,“秦渊说道,“这个项目需要五万的初期投入,后续每个月还需要一些运营资金。“

“没问题,钱立刻打过去,“许建业说道,“而且,我觉得这个模式可以推广。如果这个试点成功了,我们可以在其他贫困学校也创建类似的养殖场。“

“我也是这么想的,“秦渊说道,“一个学校一个养殖场,让每个孩子都能吃上鸡蛋,都能获得足够的营养。“

“好,就这么办,“许建业说道,“秦先生,你放手去干,资金方面我全力支持。“

一周后,石头沟小学的养殖场开工了。

村里的男人们都来帮忙,他们搬运砖头,和泥浆,搭建鸡舍。虽然他们不富裕,但他们知道这是为了孩子们好,所以都很卖力。

孩子们也来帮忙,虽然他们做不了重活,但可以递递工具,搬搬小件的东西。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笑容。

“校长,以后我们真的能每天吃到鸡蛋吗?“有个小男孩问道。

“是的,“刘校长笑着说道,“等鸡舍建好了,鸡养大了,你们每天都能吃到鸡蛋。“

“太好了!“孩子们欢呼起来。

鸡舍建成的第三天,第一批鸡苗运到了。

这批鸡苗是从县里的养殖基地购买的,一共两百只,都是优质的蛋鸡品种。运送鸡苗的卡车开进学校时,所有的孩子都围了上来,眼睛里充满了好奇和兴奋。

“哇,好多小鸡啊!“

“它们好可爱!“

“它们什么时候能下蛋?“

孩子们叽叽喳喳地问个不停。

负责管理养殖场的老李头笑嗬嗬地说:“这些小鸡现在才一个多月大,要再养四个月才能开始下蛋。到时候啊,你们每天都能吃到新鲜的鸡蛋了。“

“四个月?“有个孩子扳着手指头算,“那就是过年的时候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