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懂,这法子定是不寻常,而且不是碰上主角也用不了,属于是主角量身定制版法子。
“这法子师父教我时,也就是当个故事说,老夫也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没成想,这孩子运道好,竟活下来了。”
虽然说误打误撞,不过,自己确实救下了一条性命。
这可是从阎王爷手里抢人,江郎中说出来,嘴里的得意根本掩盖不住。
“救下来就好,救下来就好,还是这孩子运气好,碰上了心善的乡正大人,又碰上了你。
也是你医术高超,这样都能救下来,他该给你磕头的,这孩子发生这么大事,家里人过来了嘛?”
花婆婆顺势就把话题转移过来。
“说来可笑,那孩子家里只有一个哥哥,娶了嫂子,等孩子跟乡正大人说上话,两人才来。”
突遭意外,还在乡正大人那留下印象,又有了与家里分开的正当理由,好一个主角逆境求生经典开局。
接下来的冬日正好是个坎,这就是故事的第一个节点。
按照朝廷的习惯,一般官员上任都是春日里。
这会碰上县令大人被贬,秋日就到任上了,又带来乡正大人。
乡正大人初来大刘乡就遇到这样的事情,是不管也会管,作为故事的开头,很精彩,也很巧妙。
“江郎中说的,是不是沟边里刘有财和刘有学一家,我记着,他家长辈刚去世,哥哥就娶了媳妇。
弟弟跟着哥哥住着,听说那弟弟是个勤快人,每天天没亮就起来做事。”
花婆婆已经猜测是谁了,可怜刘有学,记得十岁的人还没别家七八岁高,又瘦又小的。
“是他!就是他!听谈吐,这刘有学像是去学堂学过的,听说家里父母没去世前,还想着送小儿子去私塾。”
这事花婆婆听说过,这刘有学家也是富裕过的。
如果不是家里老人死的突然,说不定他也能去私塾念书。
现在的朝廷读书可没用,做官的人不从读书人里选,这样还能送去私塾读书,家里是真爱这个孩子,也是真有家底。
“看来也是个有天赋的孩子,江郎中医术高明,让这孩子捡回来一条命,以后说不定能转转运。”
“花婆婆懂得这些,怕是就像婆婆说的,这事招了乡正大人眼,以后的日子肯定会好过些。
我看那孩子有些遭遇,醒来之后愣住了很久,叫他名字也不答应,好半会才回神。”
这是在接受原主记忆,花婆婆好奇这孩子有没有露馅。
“难不成因为这件事傻了,造孽呦,这么小的孩子,吃这样的苦。
等会啊,刚江郎中是不是说,他家哥嫂,是等他跟乡正大人说上话才来的。”
花婆婆配合着江郎中的表情,双手一拍,想起了之前听到的话。
“没傻呢,这孩子个聪明,回神之后就一直在哭,怎么劝都不行。
等哥嫂来了,当着父老乡亲的面,求乡正大人让他自立门户。”
这演技,说哭就哭,这思路,直接自立门户,脑子转的挺快。
这样的机会难得,如果没抓住,不知道还要等多久,有利有弊。
花婆婆想着这主角就是能吃苦一些,嘴里说的完全不同。
“自立门户,他一个十岁小儿,马上又是冬日,怎么不熬一熬?”
“怕是熬不住啊,花婆婆是不知道,现在天气冷了,那孩子还是一件单衣。
我听这孩子说,无论寒暑,他都是一件单衣穿着,这哥嫂最多允许他冬日在灶边待着。”
花婆婆已经基本断定,这位就是主角,主角登场,大幕拉开,大刘乡以后少不了热闹。
江郎中拉着花婆婆说了很久,看样子,是对这孩子可怜上了,还说晚点去沟边里看看这孩子。
花婆婆现在知道这件事,也不好推脱,只说着,要回去煮五枚鸡子,拿几个红薯,给这孩子。
“还是花婆婆考虑周到,乡正大人已经允许刘有学这孩子自立门户,说是马上禀报县令大人,文书明日就会下来。
哥嫂家他住不了,乡正大人做主,把他们刘家的老宅分给他,这会肯定缺粮,我也去寻寻,好歹是乡亲,能帮衬一把就帮。”
花婆婆回家,对着这位主角,可不想浪费东西,就只翻出五枚鸡子,打了一锅水,冷水下锅煮着。
预备着煮熟之后,包起来送过去,县令家的孺人,现在只收辣椒和活兔。
这鸡子花婆婆也不卖钱,手里正多着呢,就当鸡子母鸡今天没下蛋。
除了鸡子,又翻出来小十个红薯,看着能有一大包。
这红薯,花婆婆不爱吃,大黄也跟着不爱,家里不缺吃的,主要消耗在做兔食和鸡食上。
正好给刘有学拿点过去,意思到就行。
江郎中来找时,花婆婆已经把东西打包好,又寻出小驼背给大黄安上,让大黄背好,就等着出门。
“江郎中,你这带的是?”
“一件破棉袄,好歹能保暖,其他也是红薯,我没喂鸡,就没带鸡子。
剩下的,是我翻出的陈年药材,冬日可以煮水喝,暖暖身。”
花婆婆没怎么来过沟边里,倒是江郎中,对这边比较熟悉,带着花婆婆,三两下就找到了刘有学家的老宅。
黄泥屋子,一共就两间,有小半间墙边有条缝,屋顶上没有瓦片,是用茅草盖着,用树枝稀稀落落的围了一下四周。
看起来地方挺小的,又年久失修,这样的屋子,冬日里四处透风,也难熬。
“婆婆别看了,我们进去吧,能有一处房子,就有处落脚,以后也有了着落。
听乡正大人说,还会给这孩子分两亩地,以后日子能好起来,咱们终究是外人,尽到心意就行。”
花婆婆和江郎中过来的东西,早就被刘有学听到,急急忙忙的收拾东西赶来。
看到两人手里的东西,一瞬间就变脸,又赶紧堆回笑脸,这瞬间花婆婆见到了,江郎中也没落下。
见状,江郎中先前一步交谈,花婆婆则是悄悄的往后走一步。
江郎中是主,花婆婆是陪着过来的,自然是江郎中站在前面说话,花婆婆就跟在后边听着。
等两人说上两句,江郎中就给刘有学介绍花婆婆。
“好孩子,这是你花婆婆,是山下里的人家,想必你也听过,她最和善不过了,听到消息,就想着跟我一起过来看看。”
江郎中医者仁心,之前见到刘有学的模样,就忍不住发善心,又行医多年,心肠早就练起来。
现在一看,什么都明白了,话语中没了之前的亲热。
看刘有学不像其他十龄的孩子,心想自己这次是多管闲事。
站在门口说会话,跟着花婆婆一起把东西给刘有学,也没进去,直接就走了。
“婆婆,我看这孩子的模样,是个有成算的,现在秋日宴的都还有一个月,等到冬日,就还有两月。
要是他勤快些,说不定能撑过冬日,等开春,有自己的地,就能好起来。”
江郎中自己看透了,怕花婆婆误导,还多说了几句,摆明就是不再管这件事。
花婆婆回江郎中一句,知道花婆婆心中有数,才没说更过分的话。
江郎中住在河下里,快到山下里时,花婆婆就跟他分开,自个回家。
关上门,让大黄一边玩去,花婆婆觉着刘有学这人挺有意思的,视线总是似有若无一边看。
除了这个,在见到刘有学时,花婆婆感受到的浓烈的视线窥探。
不是金手指老爷爷式的窥探,是那种很多人,打量式,又有些看不起的目光。
这事就很奇怪了,刘有学的金手指有些奇特,是什么呢?
常见的金手指类型就只有这些,花婆婆略微一想,心中就有了猜测,这事,还是要看刘有学后边的表现。
这人演技是有的,就是不够炉火纯青,很容易暴露在一些细节上。
就像江郎中递过去的衣服,这衣服去年冬日收起来前,江郎中肯定让医馆的学徒洗过,那刘有学看着可嫌弃。
“大黄,去,把我几个大侄子叫来。”
花婆婆根据经验,这样的主角,有点能力和小聪明,但是容易让周围的人背锅。
属于是燃烧他人,照亮自己的类型,还是不接触为好,想着跟大侄子们说两句。
四个大侄子匆忙赶到花婆婆这,得到小姑莫名其妙的嘱咐,说要离着沟边里的刘有学远些。
虽然不明白是为什么,大家都应下准备照做,长根侄子回去就开了家庭会议,把小姑的指示传达下去,让大家执行。
乡正大人到任第三天,就借着刘有学的事情杀鸡儆猴,让大刘乡的百姓知道他的行事作风,眼里容不得沙子。
立了威风之后,抓紧时间按照县令大人给的名单,一个个访问。
后边的乡民,表现都不如花婆婆和江郎中,乡正大人只走了流程,就让所有人次日来乡正府邸前的空地上听训。
乡正大人的道理有很多,说了一长串之后,讲到刘有学,县里文书下来,他已经自立门户。
户籍上写的家产,包括就是他家的老房子,兄长刘有财家两亩良田,还有开荒的自主权,新地三年内不收赋税。
刘有财媳妇想说什么,被刘有财按下来,两人眉来眼去一会,就改了口风。
当着乡正大人的面痛哭流涕,做下保证,得到乡正大人一句,知错就改,善莫大焉。
这两人看来也不是省油的灯,花婆婆看着刘有学脸都绿了,这可是古代,刘有学这辈子都逃不掉哥嫂一家吸血。
听了一场,没有人敢多说话,接下来就是新的里正推举,在开始前,花婆婆的四个侄子以年纪太大为由,主动退出。
因为各种原因,山下里的里正,落到花婆婆左边邻居家梅妹子家男人刘德才身上。
推举完里正,又听了乡正大人教导,大家终于被允许离开。
花婆婆看刘有学要朝自己走来,发挥了不符合自己年纪大了灵活,嗖的一下走远。
眼尖的长才侄子看见小姑的动作,示意大家看向刘有学,一时间,一团人都走了。
“四弟,还是你眼神好,这刘有学什么来头,小姑这么躲着?”
“什么来头刚乡正大人不是说了嘛,我打听过,这孩子自从掉水里之后就变得不一样,这里面肯定有说法。”
四位侄子带着一大堆人跑回家,长根侄子才夸四弟这次做的好,又开始嘀咕刘有学有什么特殊。
“这里面肯定有问题,听说他们沟边里那条沟以前死过人,这刘有学说不定是被水鬼缠身,谁家十岁的孩子跟着乡正大人说话不害怕。”
“他哥嫂再怎么不好,也让他没病没灾的活着,这就是一头白眼狼,还不如分开。”
“要我说,刘有财这对哥嫂也不是什么好货,哪有这么磋磨自家亲弟弟。”
乡下人家都是重亲情的,虽说刘有学过得不好,在别人看来,只是他哥嫂不厚道,倒也没人认为不对。
刘有学自立门户,还被分到两亩良田,这就让不少人看不惯,一个黄口小儿,两亩良田,也不怕自己守不住。
私下里,大家对着刘有学都有些意见,如果不是他,乡正大人也不会一来就对大刘乡印象不好。
不过,遇上刘有学,都客客气气的打招呼,都怕他一状告到乡正大人那。
对于刘有学,大家的态度就是远着些,实在避不开,也要客客气气的。
刘有学的事情,是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马上就是秋收,说一句,这事就过去了。
更多的是还是看秋收的事,这关系到明年家里孩子会不会饿肚子。
“老姑奶奶,大爷爷让我过来说一句,明天把前院的地腾出来,等到了中午,新谷就能送来。“
花婆婆手里有三亩地,其中一亩大水田,都是家里每年帮忙种着。
每年到了打稻谷的时候,几个侄子都会组织家里老小先去花婆婆的田里。
“好嘞,回去告诉长根侄子,明天找两个人过来抬水,我一大早就起来给你们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