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的风带着栀子花的甜香,吹进京大的每一个角落。苏沐橙坐在宿舍的书桌前,指尖轻轻划过手机屏幕上的录用通知,嘴角抑制不住地上扬——她收到了上海顶尖媒体《东方周报》的正式offer,岗位是深度报道记者,不仅能接触到核心新闻事件,还能主导公益传播板块,与她的职业规划高度契合。
几乎是同一时间,江衍的手机也弹出了邮件提醒。中科院自动化所的录用通知赫然在目,邀请他加入人工智能与公益结合的专项实验室,不仅能接触到国内最先进的科研设备,还能获得专项基金支持,刚好适配他想完善“星光桥梁”项目的初心。
傍晚,两人约在常去的校园咖啡馆。落地窗外是熙攘的毕业人群,咖啡馆里流淌着轻柔的音乐,桌上放着两杯温热的拿铁,氤氲的热气模糊了彼此眼底的期待与纠结。
“我收到《东方周报》的offer了。”苏沐橙先开口,语气里带着难掩的喜悦,却也藏着一丝犹豫,“编辑说可以让我负责公益传播专栏,以后能和‘星光桥梁’项目联动。”
江衍点点头,眼里满是为她开心的笑意:“恭喜你,这是你一直想去的平台。””,“我也收到中科院自动化所的邀请了,专项实验室的方向和我们的项目很契合。”
苏沐橙看着他手里的文件夹,心里泛起一丝了然。她知道江衍肯定做了充分的准备,这个金牛座的少年,永远会把所有可能都考虑周全。
果然,江衍打开文件夹,拿出一张详细的对比表格,铺在桌面上:“我结合之前的优化方案,又补充了最新的数据。。”
他指着表格的另一栏,语气客观:“对我来说,北京的科研环境更优。。”
江衍的目光落在表格最后一行的“综合适配度”。上海更偏向你的职业发展,北京更偏向我的科研方向,也更利于‘星光桥梁’项目的长期推进。”
他一边说,一边拿出笔,在表格上标注重点:“如果选上海,我可以申请上海科技大学的联合实验室,虽然科研资源略逊,但能陪你在同一个城市;如果选北京,你可以考虑人民日报新媒体,虽然平台风格和《东方周报》不同,但公益传播板块同样优质,而且离中科院很近,通勤方便。”
苏沐橙静静地听着,看着他认真分析的样子,眼里满是笑意。她太了解江衍了,从他标注的重点、语气里的停顿,甚至是不自觉握紧笔的动作,都能看出他的真实倾向——他更想去北京的专项实验室,那里有他热爱的科研方向,有能支撑“星光桥梁”走得更远的资源。
他的客观分析里,藏着对她的迁就。那个看似中立的数据对比,其实早已把“项目推进”的权重悄悄调高,而“星光桥梁”是他们共同的心血,是从高三就开始的约定。
江衍分析完所有数据,合上文件夹,抬头看向苏沐橙,眼神里的客观冷静渐渐被温柔取代。他喉结滚动了一下,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郑重:“数据是客观的,但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哪个城市更优,而是你在哪。你选上海,我就申请上海的实验室;你去哪,我就去哪。”
这句话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让苏沐橙的心里泛起层层暖流。她看着眼前这个少年,他总是这样,把所有的考量都藏在严谨的数据和规划里,却在最后露出最柔软的底色——他的未来规划里,永远把她放在第一位。
苏沐橙忍不住笑了,伸手轻轻戳了戳他的额头:“江衍同学,你以为我看不出你的小心思吗?”
江衍的耳尖瞬间泛红,眼神有些闪躲:“我……我只是客观分析。”
“客观分析?”?还有,你刚才分析北京的时候,眼睛都亮了,还能骗得过我这个辩论队队长?”
被看穿心思的江衍,脸颊也泛起淡淡的红晕,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我只是觉得,北京的科研资源确实更适合项目……”
“我知道。”苏沐橙打断他,语气温柔却坚定,“我也觉得北京更好。”
江衍愣住了,眼里满是惊讶:“你……你不想去《东方周报》了?那可是你一直想去的平台。”
“《东方周报》确实很好,但人民日报新媒体也不错啊。”苏沐橙笑着说,“而且,我更想在北京陪你搞科研。”
她看着他震惊的眼神,继续解释:“你忘了?‘星光桥梁’是我们一起的约定,北京的科研资源能让项目发展得更快,我在人民日报新媒体做公益传播,刚好能和你的科研方向联动,我们可以一起把项目做得更大,帮助更多留守儿童。”
“再说了,”苏沐橙凑近他,语气带着一丝调侃,“北京的秋天很美,未名湖的落叶还没看够,清华园的银杏也想再去逛一逛。而且,中科院离人民日报新媒体不远,通勤只要20分钟,以后我们还能一起吃早餐、一起下班,多好。”
江衍的眼里渐渐亮起光芒,惊喜像潮水一样涌来。他看着苏沐橙明亮的眼眸,看着她嘴角温柔的笑意,心里的纠结和犹豫瞬间烟消云散。他伸手握住她的手,掌心温热而有力:“你真的愿意放弃上海的offer,来北京?”
“不是放弃,是选择更适合我们的未来。”苏沐橙摇摇头,指尖轻轻摩挲着他的掌心,“职业可以再发展,但和你一起实现约定的机会,只有这一个。而且,我相信以我的能力,在人民日报新媒体也能做出成绩,说不定还能借助平台资源,为‘星光桥梁’争取更多支持呢。”
她的话条理清晰,既带着辩论队的逻辑思辨,又藏着对彼此的深情。江衍看着她,心里满是感动与珍惜。他知道,苏沐橙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选择——她看懂了他的执着,迁就了他的方向,更把他们的共同约定看得比个人职业发展更重要。
咖啡馆里的音乐依旧轻柔,窗外的夕阳渐渐落下,金色的余晖洒在两人身上,勾勒出温柔的轮廓。江衍紧紧握着苏沐橙的手,眼里满是坚定:“好,那我们就选北京。以后,我搞科研,你做传播,我们一起把‘星光桥梁’做得更好,一起在北京扎根,一起实现所有的约定。”
“嗯!”苏沐橙重重点头,眼里闪烁着星光。
没有激烈的争执,没有艰难的抉择,只有彼此的理解与迁就。江衍的“你在哪,我就去哪”,藏着最深沉的守护;苏沐橙的“我陪你搞科研”,藏着最坚定的支持。这份双向奔赴的选择,不仅是对定居城市的确定,更是对彼此感情的承诺,是对未来的共同期许。
毕业季的风轻轻吹过,带着对未来的憧憬。两人并肩坐在咖啡馆里,手里的offer和规划表格,成了他们爱情与梦想的见证。北京的秋天,不仅有金黄的银杏和未名湖的落叶,更有他们即将共同书写的故事——科研与传播的碰撞,约定与爱情的坚守,在这座充满希望的城市里,他们的未来,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