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搓麻将机的横空出世并获得首张专利文凭,如同在滚沸的油锅里泼进一瓢冷水,瞬间炸开了锅。民间发明的热情被点燃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各种奇思妙想如同烟花般绚烂绽放,专利登记点前排起了长龙,登记官们忙得眼冒金星,恨不得自己也能发明个“自动盖章机”。
然而,在这片喧嚣热闹之下,并非所有人都只顾着搞怪和娱乐。一些更有远见,或者更贴近实际需求的人,将目光投向了能真正创造财富、改善生活的领域。纺织业,这个自古以来的民生根本,首先迎来了民间发明家的“卷王”冲击。
大夏的纺织业,在陛下早年推广红薯土豆解决粮食问题后,棉花和桑麻种植面积大增,原料并不短缺。后来又有陛下“梦授”的珍妮纺纱机(多锭)和飞梭织布机概念,工部也曾组织推广,使得纺织效率提升了一大截。但工部的主要精力毕竟放在重工业上,对纺织机的改进投入有限,民间使用的机器仍是新旧混杂,效率参差不齐。
如今,专利法一出,一些精通木工、金属加工,又对纺织流程熟悉的工匠们,心思活络了起来。改进纺织机,这可是实实在在的需求!布匹永远是硬通货,效率提升就意味着真金白银!而且,这玩意儿不像麻将机那样可能被诟病“玩物丧志”,这是正儿八经的“实业”!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很快出现。江南一位姓沈的机户,在原有飞梭织布机的基础上,巧妙增加了自动卷布和断线自停的装置,虽然结构简单,却有效减少了织布工的劳动强度和时间浪费,小幅提升了效率。他忐忑地将改进方案和图样送到专利登记点,没想到很快获批,拿到了“夏专字零零贰号”专利文凭!
消息传出,尤其是当人们得知沈机户凭借这项专利,不仅自家工坊效率提升,还通过授权给相邻机户使用赚取了一笔可观的“专利费”后,整个纺织行业,尤其是江南纺织重镇,彻底沸腾了!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不,是必有“卷王”!
一场围绕纺织机改进的内卷风暴,瞬间席卷开来!
有的工匠致力于提升纺纱效率,试图造出锭数更多、动力更稳定的水力或畜力纺纱机。
有的工匠专注于织布环节,研究如何让梭子跑得更快更准,如何实现更复杂的提花图案自动编织。
还有的工匠另辟蹊径,改进纺锤形状、优化纱线张力控制、甚至研究如何给织机加上简单的计数装置
各种改进方案层出不穷,专利登记点关于纺织机的申请文件堆成了山。工匠们互相较劲,你今天出一个新设计,我明天就拿出一个更高效的方案。技术迭代的速度快得惊人。
这股风潮很快也传到了朝廷耳中。户部尚书首先坐不住了,他敏锐地意识到,纺织业效率的进一步提升,意味着更多的布匹产出,意味着更活跃的商业贸易,也意味着更多的税收!这是妥妥的利国利民好事啊!
他立刻上书夏桓,建议朝廷应趁势引导,对具有重大突破性的纺织机改进给予额外重赏,进一步刺激技术革新。
夏桓看到这份奏折时,刚用新改进的(加了软垫和可调节靠背)龙椅享受完一个高质量的午睡,心情正好。他对于具体怎么改进纺织机没啥概念,但他听懂了一件事:这能让布更便宜,让国库更满,而且好像不用他操心,下面的人自己就会拼命干?
“卷!好事啊!”夏桓一拍大腿,对小柱子说,“告诉户部和工部,准了!搞个‘纺织机革新大奖赛’!设定几个目标,比如纺纱速度翻倍、织布故障率减半什么的。谁先达到,或者谁的改进最有效,就重赏!赏钱,赏爵位,随便!总之,给朕往死里卷!朕倒要看看,他们能卷出个什么花样来!”
这道充满煽风点火意味的圣旨一下,本就白热化的纺织机改进竞赛,更是进入了地狱模式。各地工匠、甚至一些小型工坊都加入了战团。重赏之下,灵感爆棚,各种匪夷所思却又切实有效的改进方案不断涌现。
有的工坊为了测试新机器,彻夜灯火通明,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邻居不堪其扰跑去报官,结果官府一听是搞“纺织机革新”(陛下钦点的卷王事业),反而劝邻居忍一忍,“为了国朝大业”。
有的工匠为了抢时间申请专利,吃住都在作坊里,胡子拉碴,形同野人。
《大夏八卦周刊》甚至开辟了“纺织革新风云榜”,定期报道最新进展和热门发明人,搞得跟科技明星排行榜一样。
在这股疯狂的“内卷”浪潮推动下,大夏的纺织机技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迭代更新。纺纱效率和织布质量不断提升,布匹产量大增,价格随之下降,普通百姓也能穿上更便宜、更结实的布料了。纺织业的繁荣,又带动了染料、运输、成衣制作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夏桓偶尔看到户部呈报的布匹产量和税收增长数据,以及内务府采购宫廷用布价格下降的清单,满意地点点头。
“嗯,卷得好!继续卷!”他吃着御膳房用新式(更省柴)灶具做出来的精美点心,觉得这日子越发舒坦了。他完全没意识到,自己一句“往死里卷”,究竟让多少工匠熬白了头,又让多少普通人的生活因此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