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这是第二卷第八十六章。
第八十六章:代理团队的初步分级管理设想
首次月度会议的成功,如同一阵强劲的东风,鼓起了“静心坊”团队前行的船帆。然而,随着团队成员突破三十人并持续增长,林静清晰地感受到,单纯依靠她和苏曼、陈致远三人进行扁平化、一对多的管理,精力已接近极限。信息的传递开始出现延迟或偏差,新人的成长速度因人而异,个性化的需求与问题也层出不穷。她意识到,若要使团队这艘航船能承载数百、数千甚至更多人安然远航,必须构建起一套清晰的 内部架构与分级管理体系。这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团队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深夜的工作室,白板被擦得干干净净,准备迎接一个新的蓝图。林静、苏曼和陈致远再次化身“组织架构师”,面对的不再是产品成分或市场策略,而是更为复杂的人的组织与激励问题。
“我们不能再用管理三五个人、十个人的方式来管理三十人、未来三百人的团队。”林静的开场白直指核心,“我们必须建立阶梯,让每个人都有清晰的位置,看得见的上升通道,也能获得与之匹配的支持与回报。”
她提出了团队分级管理的初步设想,核心思路是 “因能授权,按绩定级,差异扶持”。
1 系统学习“新兵营”课程,掌握八大膏方基础知识和熬胶技能。
2 完成个人体验,积累最初的产品使用感受。
3 尝试在私域圈子(朋友圈、家庭、小社群)进行初步分享。
1 通过“新兵营”考核,并完成“主力军”课程大部分内容。
2 连续三个月达到设定的基础业绩指标。
3 能独立完成至少一场小型的线下或线上分享活动。
4 拥有至少x位稳定复购的客户。
1 深耕个人市场,提升销售业绩。
2 开始学习团队管理基础知识,尝试吸引和辅导1-2名新秀代理。
3 参与团队内容创造,如分享成功案例、录制小视频等。
1 稳定达到资深顾问级别,且个人业绩持续优秀。
2 成功直接推荐并有效辅导至少y名代理(其中需包含已晋升为资深顾问的成员)。
3 所带领的小团队达到一定的总体业绩要求。
4 深刻理解并践行“思利他”团队文化,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1 负责一个小型团队(如10-15人)的日常管理、氛围营造和目标追踪。
2 组织小组内的学习和分享活动。
3 及时发现并协助解决组员遇到的问题。
“这个分级体系,就像给团队安装了一个清晰的‘爬梯’。”苏曼兴奋地说,“新来的伙伴一看就知道自己在哪里,下一步该往哪走,能获得什么。这比我们空喊‘加油’更有指引性!”
陈致远补充道:“关键是配套的考核和晋升机制要透明、公正。数据说话,能力说话。这样才能服众,才能真正激励人。”
林静点头赞同:“是的,这套设想的核心,是 激活每一个个体的潜能。让能打仗的人专注于开拓市场,让善于管理的人去复制更多的能打仗的人。我们核心层,才能抽身出来,去思考更长远的方向和策略。”
他们也意识到,这套体系目前还只是“设想”,需要在实际运行中不断调试和优化。例如,各级别的具体业绩指标、晋升所需的准确人数y、管理津贴的比例等,都需要进一步的精算和验证。但他们已经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代理团队的初步分级管理设想,是“静心坊”组织进化史上至关重要的一步。它标志着团队开始从依靠核心人物个人魅力的“人治”,向依靠制度和结构的“法治”过渡。这套初步的架构,如同为快速生长的团队搭建起了骨架,使得血肉(代理成员)的增长有了依附和秩序,为未来承载万人的宏伟目标,奠定了最初的管理学基础。
林静在笔记本上,勾勒出这管理体系的雏形:
“团队分级管理设想初成,旨在构建清晰之晋升阶梯与赋能体系。‘新秀’、‘资深’、‘导师’、‘核心’四级定位,任务明确,扶持差异,激励层层递进。此体系,将激活个体,解放核心,使团队管理趋于标准化与高效化。然此仅为蓝图,需在实践中校验、调适、完善。然方向既明,‘溪流汇江’之组织保障便已筑下基石,未来纵有万人,亦可有序管理,协同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