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品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e品小说网 > 阿胶糕里的光阴 > 第30章 产品质量的严格把控

第30章 产品质量的严格把控

“拾光文创”的企业订单,像一剂强效的催化剂,加速了林静创业思维的蜕变。她不再仅仅视自己为一个在厨房里谋生的手艺人,而是开始以一个“微型企业主”的眼光,来审视“静心坊”的每一个环节。而首当其冲,被她提到前所未有高度的,便是产品质量的严格把控。

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随着订单量增加、客户群体多样化后,一种切肤的、关乎生死存亡的自觉。

订单确认的兴奋感过后,扑面而来的是沉甸甸的压力。四十五份礼品,意味着四十五个潜在的“质检员”,背后是“拾光文创”整个公司的评价。任何一份产品出现细微的瑕疵——无论是口感、软硬度、辅料分布,甚至只是包装上一点不起眼的污渍——都可能被放大,不仅会失去这个宝贵的b端客户,更可能经由他们的口口相传,对她刚刚起步的品牌信誉造成毁灭性打击。

她想起了自己第一次熬胶失败的那股焦糊味,想起了之前因为火候细微差别导致成品偏硬,客户委婉的反馈。那些曾经让她个人懊恼的失误,如今在“企业订单”这个放大镜下,变得绝对不可容忍。

“曼曼,这次我们得立规矩了。”林静拉着苏曼,神情异常严肃,“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差不多就行。”

苏曼也感受到了这份重量,郑重点头:“你说,怎么干?”

林静搬出她那本越来越厚的笔记本,翻到新的一页,顶端用力写下:“静心坊”产品质量控制标准(试行)。

这套“标准”,是她基于过往所有失败与成功的经验,结合培训所学,一点点抠出来的。

第一关,原料入库检验。 以前,她采购原料,多是看看品相,闻闻气味。现在,她增加了一道“小样测试”程序。新到的一批美思康宸阿胶块,她不会直接投入生产,而是先取一小块,严格按照流程进行烊化、熬制小批量样品,亲自品尝,确认胶香、口感、拉丝状态与之前批次完全一致,才允许入库。对于核桃、红枣等辅料,她也制定了更细致的标准:核桃必须饱满,仁衣色泽正常,无哈喇味;红枣需肉质厚实,甜度均匀,逐个筛选,剔除有虫眼或腐坏的。她甚至买了一个小型的温湿度计,放在原料存放区,监控环境变化。

第二关,生产过程控制。 这是最关键,也最难量化的一环。她将熬胶的每一个步骤都拆解开来,规定了明确的操作参数。

她要求自己和苏曼在操作时,必须佩戴统一的帽子、口罩和一次性手套。操作台面、器具,在使用前和使用后,都必须彻底清洁消毒。她买来了不同颜色的砧板和刀具,严格区分生熟、不同辅料的处理区域,避免交叉污染。

第三关,成品出厂检验。 这是最后的防线。每一批阿胶糕冷却切割后,她不会立刻包装,而是先进行“全检”。苛刻的品控员,逐块检查:

只有通过所有这些检查的产品,才能被允许穿上那身淡米色的“外衣”,贴上标签,装入礼盒。

这个过程,繁琐、耗时,极大地降低了效率。有时,因为一批核桃的香气略有不足,她会果断弃用,宁愿承担损失,也绝不将就。有时,因为熬制时一瞬间的分神,导致挂旗状态未达最佳,她会毫不犹豫地将整锅胶液归入“等外品”,绝不混入正品之中。

苏曼有时会觉得她过于严苛:“静静,这一锅只是挂旗稍微差一点点,口感几乎没区别,顾客吃不出来吧?”

林静却摇头,眼神坚定:“曼曼,顾客也许这次吃不出来,但如果我们自己降低了标准,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静心坊’立身的根本,就是这份不敢丝毫懈怠的用心。尤其是现在,我们输不起。”

她将那些因微小瑕疵被淘汰的“等外品”,仔细记录在册,分析原因,作为改进的依据。好的部分,则切成更小的块,分送给像张姐这样的老代理或社区里关系好的邻居品尝,既不浪费,也算一种维护客户关系的方式。

当为“拾光文创”准备的四十五份礼品终于全部通过检验,整齐地码放,等待物流上门时,林静看着那一个个洁净雅致的礼盒,心中涌起的,不再是单纯的完成任务的喜悦,而是一种近乎庄严的安心。

她知道,这里面装的,不仅仅是阿胶糕,更是她对品质的坚持,对客户的承诺,以及“静心坊”这三个字所代表的信誉。

几天后,“拾光文创”的李主管发来反馈,只有简短的几句话:“林小姐,礼品已收到并分发。同事们反响很好,尤其对品质和包装细节称赞有加。期待下次合作。”

看着这行字,林静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所有的严格,所有的“不近人情”,在这一刻,都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她在笔记本上“质量控制标准”末尾,添上了一行字:

成效初显:企业客户认可。证明严格把控是品牌长远发展的生命线。

必须坚持: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质差而容之。

她明白,创业路上的风雨,不仅有来自外部的市场竞争、资金压力,更有来自内部放松要求的诱惑。唯有建立起坚不可摧的质量堤坝,才能确保她和她的“静心坊”,在历经磨难后,不仅能看见彩虹,更能真正地、稳稳地站立于那片彩虹之下,将这份通过极致努力换来的品质之光,持续地传递下去。这道由无数严格细节构筑的防线,就是她通往未来最可靠的桥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