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叔,您是村长吧?”陈国栋赶紧堆上笑容,“我是呃,轧钢厂过来的采购员,姓陈,叫我小陈就行。我来咱们村,是想问问,有没有啥副食品能收购的?比如鸡蛋、家禽啥的。”
村长听说是采购员,眼神亮了亮,不过很快又黯淡下去,叹了口气:“嗨,小陈同志,副食品啊,你也看见了,今年年景一般,村里人自己都紧巴巴的,哪儿有多余的拿出来卖啊?鸡蛋都得攒着换盐呢!”
陈国栋心里早有预料,来可不是主要为了副食品,而是奔着老物件来的。他故作失望地“哦”了一声,
然后话锋一转,压低了声音,像是说悄悄话似的:“村长,副食品没有就算了。不过我跟您说个事儿,您可别往外传啊。我们那儿,除了副食品,有时候也收点老物件,就是家里头传下来的那些旧东西,像什么老瓷器、旧银元、老字画啥的,只要东西好,价格好商量!”
“老物件?”村长愣了一下,似乎没反应过来,“收那玩意儿干啥?又不能吃不能喝的。”
“哎呀,村长,您就别管干啥了,”陈国栋搓了搓手,一脸“诚恳”,“主要是上面有任务,说是收集点老物件,研究啥历史文化。您放心,我们给的价肯定公道,绝对不让乡亲们吃亏!”
他知道,这个年代的人,对“老物件”大多没啥概念,觉得是没用的破烂。所以他得把话说得含糊点,打消对方的顾虑。
果然,村长一听“上面有任务”,又说“价格公道”,眼神就不一样了。
他琢磨了一下,村里确实有些老人家里头可能藏着点“老东西”,平时都不敢拿出来。这要是能换点钱,改善改善生活,那可是好事儿啊!
“小陈同志,你这事儿靠谱不?不会给乡亲们惹麻烦吧?”村长还是有点担心。
“您放心!绝对靠谱!”陈国栋拍了拍胸脯,“我们是正规收购,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保证不给大家惹麻烦!”
又拿出证件给他看。
陈国栋顿了顿,从口袋里掏出一包大前门香烟,抽出一根递给村长:“村长,您看,这事儿要是成了,乡亲们能换点钱,您这村长脸上也有光不是?”
村长看着那包烟,眼睛都亮了。这烟,在村里可算是高级货了!他连忙接过来,点上,深吸了一口,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哎,小陈同志你这话说得在理!行!这事儿我帮你吆喝吆喝!”
有了香烟的“润滑”,村长的积极性立刻就上来了。他放下旱烟袋,站起来就往外走:“走!小陈同志,你先坐会儿,我去村里头吆喝一声,让有老物件的人家都拿到村部来,你看看能不能收!”
“哎,好嘞!谢谢您了,村长!”陈国栋乐得差点蹦起来。
没过多久,村长就带着好几户人家来了村部,手里都拿着些东西。
有个大爷颤巍巍地拿出一个蓝布包,打开一看,是个豁了口的青花瓷碗,碗底还有点模糊的款识。
“小陈同志,你看看这个,这是我家传了好几代的饭碗,你给看看能值多少钱?”
陈国栋接过来,仔细看了看。这碗虽然有豁口,但胎质细腻,釉色温润,确实是个老物件,应该是民国时期的民窑瓷器。
“大爷,您这碗是老东西,”陈国栋开口道,“不过有个豁口,影响了点价值。这样吧,我给您五块钱,您看行不?”
五块钱!
大爷一听,眼睛都瞪圆了!一个破碗能换五块钱?这可够买好几斤盐,好几斤粮食了!他连忙点头:“行行行!五块就五块!”
旁边一个大婶也赶紧拿出一个小布包,里面是两块银元,袁大头。
“小陈同志,你看我这银元,能换多少?”
陈国栋拿起来掂了掂,听了听声音,是真货。这年代,银元可算是硬通货了,但老百姓大多不敢留,怕被当成“资本主义尾巴”。
不过陈国栋心里可是乐开了花,这以后可是值钱货,嘿嘿算是捡漏了。
“大婶,您这银元是真的,”陈国栋说道,“一块银元,我给您八块钱,两块就是十六块,您看咋样?”
十六块!大婶激动得手都哆嗦了,连连说:“中!中!太中了!”
接下来,又有人拿出一个旧铜香炉,一个木雕的小摆件,还有一本线装的旧书。陈国栋都一一给了价,铜香炉十块,木雕摆件八块,旧书虽然破,但内容有点意思,给了五块。
东西收得差不多了,陈国栋心里那叫一个美!这些东西,拿到信托商店或者以后拿到城里,那价值可就不是翻一倍两倍了!尤其是那两块银元,还有那个青花瓷碗,虽然有瑕疵,但都是真东西!
他痛痛快快地付了钱,把东西都小心翼翼地收进自己的帆布包——当然,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早就偷偷塞进空间里了。
村长在一旁看着,心里也乐开了花,没想到这小伙子这么爽快,给的价也公道。他觉得自己办了件大好事,对陈国栋更是热情了。
“小陈同志,你看你这一来,可帮了乡亲们大忙了!”村长递过来一碗水,“下午还去哪儿啊?”
陈国栋喝了口水,抹了抹嘴:“村长,我下午再去别的村子看看,多转转,说不定能多收点东西。”
“行!你要是去别的村,就说是我介绍的,保管他们也待见你!”村长拍着胸脯说。
“那就多谢村长了!这烟你留着抽。”陈国栋心情不错,把剩下的烟递给了村长。
村长本来还想拒绝但是还是忍不住收了连忙感激:“那就谢谢小同志了。”
“客气啥,收了就对了,下次才好意思来。”陈国栋笑 笑。
告别了村长和乡亲们,陈国栋骑着自行车,哼着歌,朝着下一个村庄出发了。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下乡收老物件,这事儿靠谱!比在信托商店买东西还有意思,还能捡漏!
在第一个村子收获颇丰,陈国栋的心情那叫一个飞扬,仿佛觉得整个世界的老物件都在向他招手。他骑着“二八大杠”,沿着乡间土路,又晃悠了大半天,眼看日头西斜,才到了另一个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