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品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e品小说网 > 权势巅峰:分手后,我青云直上 > 第332章 阳谋

第332章 阳谋

郑仪坐在座位上,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

刘建华的表现不错。

没有意气用事,没有攻击个人,而是将矛头精准地指向了张林方案中最薄弱的环节——执行监督。

每一记都打在七寸上。

更重要的是,刘建华此刻展现出的攻击性,看似在挑战张林,但实际上,却是在帮郑仪试探张林的底线。

孙长征的突然发难更是神来之笔。

这个老狐狸,显然也看到了机会,毫不留情地把火烧得更旺。

郑仪的目光掠过张林那张沉下来的脸。

此刻的张林,显然在极力控制着情绪,但眉宇间那股阴鸷却无法完全掩饰。

很好。

压力已经给到了张林。

现在就看他如何接招了。

是恼羞成怒,强硬反驳?

还是巧妙化解,展现更高明的政治智慧?

无论他选择哪一种,都会暴露他的真实立场和心态。

郑仪的目光转向讲台。

班主任林教授显然也没料到局面会发展成这样。

“感谢各组代表的发言。角度不同,但都很有价值。”

“尤其是张市长和刘市长的方案,一个注重系统解决,一个强调刚性执行,孙委员的点子更是提供了新的视角。”

林教授用词很谨慎,试图将这场冲突重新拉回到“学术探讨”的层面。

“现在,大家可以自由提问,围绕方案本身,深入探讨一下可行性。”

“请两位先回到座位上。”

刘建华依言走下讲台,脚步似乎都轻快了些。

张林也站起身,面色已经恢复平静。

自由提问环节开始了。

最先提问的是省纪委的李委员。

“张市长,您的方案思路清晰,措施具体。但刚才刘市长提到的执行层面的风险,确实普遍存在。请问,在您过往的实践中,如何有效防止补偿款被截留挪用?如何确保企业对失地农民的就业承诺真正落实?”

问题极其尖锐,直指核心。

整个研讨室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

张林缓缓起身,脸上重新浮现出从容的笑容。

“李委员问得非常好。”

他的声音沉稳有力,目光扫过全场,最后落在李委员身上。

“在明州,我们确实遇到过类似问题。”

郑仪眯起眼睛,张林果然老辣,立刻把问题引向明州经验。

“我们的做法是,建立'三方共管'机制。”

“第一,补偿款由市财政设立专户,银行直拨到户,全程电子留痕。”

“第二,企业和失地农民签订用工合同时,必须到劳动部门备案,社保缴纳同步联网监管。”

“第三,每季度由市纪委牵头,联合审计、财政、人社等部门开展专项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查处。”

他顿了顿,目光若有似无地掠过赵颖:

“去年一年,明州查处了12起截留挪用补偿款案件,党纪政纪处分19人,移送司法3人。”

“至于企业违约问题,我们建立了黑名单制度,违规企业不仅取消优惠政策,还会失去参与其他项目的资格。”

张林的回答滴水不漏,既有制度设计,又有实际案例,完美展示了明州在类似问题上的“成熟经验”。

李委员微微颔首,不再追问。

郑仪在心中冷笑。

好一套冠冕堂皇的说辞!

但问题是,这些“完美制度”在明州真的落实了吗?

四海系旗下的项目,是否也受到了如此严格的监管?

刘建华突然站了起来,黝黑的脸上写满了质疑:

“张市长,您说的这些制度都很好!但我在基层干了二十年,太清楚这些'联网监管''电子留痕'的猫腻了!”

“系统是人建的,数据是人录的!那些企业老板和地方官,有的是办法把黑的说成白的!”

“您刚才说查处了12起案件,那没被查出来的有多少?老百姓真正拿到手的补偿款,有没有被打折?”

“还有那些所谓‘备案合同',是不是一套,实际执行的又是另一套?”

刘建华越说越激动,乡音浓重却字字诛心:

“我建议,省工作组应该直接驻点临江,挨家挨户核对补偿款到账情况!随机抽查工人实际工资和合同是否一致!”

“发现问题,当场处理!当场曝光!”

张林的脸色瞬间阴沉了起来。

“刘市长的建议很有针对性。”

张林的声音依然平稳,但语气已经带上了几分寒意:

“不过,我提醒大家注意今天的角色定位——我们是省协调小组,不是纪委专案组。”

“过度介入具体执行,不仅超出职责范围,还可能影响地方积极性。”

“毕竟,我们最终目的是化解矛盾,推动发展,而不是把地方政府和企业都打成对立面。”

林教授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我反对!”

“张市长这话说的,好像监督和发展是对立的!”

“不把那些蛀虫揪出来,不把那些黑心老板管住,发展成果能落到老百姓口袋里吗?”

“还是说……”

“某些人根本不想让省里查得太细?怕查出什么见不得光的东西?”

“孙老!”

张林的声音陡然提高,眼中闪过一丝怒意:

“请注意您的言辞!这是学术研讨,不是人身攻击!”

郑仪的目光在两人之间来回扫视,火候到了。

孙老的挑衅成功点燃了张林的怒火。

“好了!”

“讨论很热烈,但请围绕案例本身,避免针对个人。”

郑仪知道,该自己出场了。

“我有个不成熟的想法。”

前一秒还在针锋相对的张林和孙长征,也同时看向了他。

整个研讨室的目光聚焦在郑仪身上。

张林的眼神带着审视,孙长征则是玩味,刘建华则是期盼。

郑仪迎着所有人的目光,坦然自若。

他脸上依旧挂着温和的笑容,眼神清澈,似乎没有任何攻击性。

郑仪的目光扫过全场,最后落在林教授身上。

“林老师,各位同学。”

他的声音温和而清晰。

“刚才大家的讨论都很有价值。无论是张市长的系统方案,还是刘市长的刚性监督要求,或者孙老的土地入股创意,都是从不同角度为解决问题提供思路。”

他先肯定各方,展现出支部书记应有的公允。

“我想补充一点:信任重建的机制。”

“历史遗留问题的核心,是信任崩塌。”

“农民不信任政府,不信任企业,任何方案都难以真正落地。”

“刘市长强调的驻点监督、随机抽查,可以解一时之急,震慑违规。但长效机制呢?”

“靠省工作组天天盯着临江县吗?这不现实。”

“张市长的‘三方共管’机制,长远看是方向,但需要地方配合。如果基层本身就存在猫腻,再好的制度也可能被架空。”

郑仪的分析直指核心,让争论的双方都不得不点头。

“所以,我的建议是成立一个由三方共同参与的监督委员会!”

“政府、企业、村民代表,三方对等参与!”

“成员必须包含村民推选出的、有公信力的代表,不能是村干部指派的!”

“委员会拥有查阅项目账目、用工合同、补偿款发放记录的权限!”

“发现问题,有权直接向省协调小组报告!”

他环视全场,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这个委员会不是摆设!它的每一次会议记录、每一次检查报告,都要在项目所在地和县政府的公示栏、官方网站同步公开!接受全社会监督!”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问题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张市长所说的‘三方共管’!才能真正落实刘市长要求的刚性监督!也才能从根本上打消孙老‘监督无法落地’的顾虑!”

郑仪的声音在安静的教室里回荡。

他的方案,直接绕开了由谁来监督这个死结,把监督权交给了矛盾的双方——政府和农民代表!

再辅以公开透明机制,让所有人都暴露在阳光下。

三方共管。

三方对等参与。

全过程公开透明。

这套方案的精髓在于,它成功绕开了“由谁来监督监督者”的千古难题,直接把矛盾的双方都置于阳光之下,借助民众监督的力量形成制衡。

更重要的是,它精准地击中了张林的死穴!

在明州,在四海系庞大的资本网络下,他张林敢不敢、能不能推行这种“三方对等”“全过程公开”的模式?

这才是郑仪真正的杀招!

表面上看,他在调和张林和刘建华的分歧,是在提出一个“更优解”。

但实际上,他把一个无法回避的选择题,摆在了张林面前。

你张林不是一直标榜“暖企惠民”“兼顾公平”吗?

现在,一个能实现这种“兼顾”的机制就摆在眼前。

你敢不敢在明州试试?

张林的仍旧是那副虚心求教的表情,心里却惊涛骇浪。

三方共管?全过程公开?村民代表查阅企业账目?

这简直是……异想天开!

在明州,这绝不可能!

且不说四海系那些盘根错节的关联交易和财务操作根本经不起推敲,光是让那些大字不识几个的泥腿子代表拥有查阅企业核心账目的权限……这简直是在挑战资本阶层的尊严!

任何一个地方主官,只要脑子没进水,都不会答应这种条件!

郑仪……他到底想干什么?

张林的眼神死死的盯着郑仪,试图从那温和的表象下找出哪怕一丝挑衅的痕迹。

没有。

郑仪的眼神依旧清澈坦荡,仿佛真的只是单纯提出一个解决临江问题的“技术性建议”。

可张林绝不相信!

上次研讨会郑仪巧妙引导刘建华的一幕还历历在目!

这次他亲自下场,抛出这样一个极具煽动性却又在现实中几乎无法推行的“理想化”方案,绝非偶然!

他想逼我表态!

张林瞬间明白了郑仪的意图。

在党校这个公开场合,在案例分析的情境下,他张林如果直接否定这个方案,显得保守、惧怕监督、缺乏担当!

可如果违心赞同……等回到明州,四海系的人会怎么看他?那些推他上位的势力会怎么想?他们绝不会容忍这种“背叛”!

郑仪这是要把他架在火上烤!

一个无解的阳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