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品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e品小说网 > 科技入侵现代 > 第472章 真空是恩赐也是诅咒

第472章 真空是恩赐也是诅咒

“等待周期性衰退。”

尤里想到了九十年代。

那时的硅谷,确实是战无不胜的神只。

尤里清淅地记得,自己当年在莫斯科的实验室,所有计算机的作业系统都是微软的dows,处理器是英特尔的芯片,设计软件是来自autodesk。

时常能在报纸杂志上看到来自硅谷的造富神话。

整个俄国的数字世界,完全被这个由微软、英特尔、ib组成的联盟所攻克和统治。

他们拥有庞大的市场、惊人的创新速度,俄国压根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本土企业能够抗衡。

但现在呢?

在软件层面,俄国已经几乎全部完成了国产替代。

2022年之后,俄国被迫在作业系统、办公软件、搜寻引擎等领域,重新创建了自己的生态,虽然初期艰难,但现在已经稳固运行。

他们确实可以等待下一个周期的到来。

可想到超级大脑,尤里隐隐有些不安,他提醒道:“可他们有超级大脑的存在。”

扎克笑了笑:“是的,有超级大脑,但现实的墙会让每一个觉得自己无所不能的天才感到绝望,教授也不例外。

物理规则和数学原理,是如此令人绝望,再厉害的大脑也会在这些宇宙编织的完美法则面前败下阵来。

费马在和友人的信件中随手写下的猜想要等到三百年后才被怀尔斯证明。

这么说吧,华国人现在确实告诉大家,他们要无限制的开发月球资源,他们确实做出了很多令人惊叹的成就。

但为什么资本市场没有发生剧烈波动,美股没有崩盘,资本确实在向a股转移,华国的股市表现不错,但最活跃、资金最拥挤的资本市场仍然是阿美莉卡。

如果真的宇宙时代即将到来,华国是这个行业的领先者,那么我们看到的世界绝对不会是这个模样。

阿美莉卡绝对不仅仅是颓势已显可以概况,他们已经崩盘,甚至说分裂成两个国家。

没有等尤里回答,扎克就接着说道:“因为本质的问题没有办法解决,华国在月球的开发只会是小打小闹。

它能够带来战术上的改变,能够给华国带来一些领先的技术,给华国带来少许从月球返回的资源,但它不可能大规模无限制利用月球资源。

月球和地球的重要性,不是体积或者重量之比,华国不是找到更小的地球,他们只是在月球上拥有短暂的领先。

摆在现实面前最残酷的就是散热。

现在利用黑体辐射原理,将热量通过大面积、高辐射率的表面向太空辐射的这套散热机制,太复杂,需要消耗太多资源,不仅仅是地球上的资源,还包括月球上的土地资源。

这导致华国光是在月球上的扩张都是有限的,他们做不到无限扩张。

真的解决这个难题的终极方案,需要实现量子力学的理论突破,实现主动量子隧穿散热。

说的更简单一点,传统的导热遵循傅立叶定律,热量总是从高温流向低温。

他们需要开发一种机制,能定向且非热平衡地将热能从物体内部转移到外部的低温热沉,即使两者之间存在复杂的温度梯度或隔热层,这样的热能转移也能发生。

这需要利用量子相干性来控制声子的运动方向,好吧,我不知道人类在下一个世纪能不能做到。

理论的桎梏,导致华国的星辰大海早晚会遇到这层瓶颈。

这就不是这个世纪能突破的技术。

尤里倒也不惊讶对方对技术了解掌握这么多,毕竟是做了三十多年航天类媒体的人,也算是业内人士,动辄和俄国航天局的大佬谈笑风生,懂这么多太正常了。

扎克停顿片刻后继续说道:“你看过教授的播客节目吗?”

尤里摇了摇头。

扎克说道:“他在节目里说,人类迈向宇宙的难题在于算法和能源。

这没有说错,因为宇宙中没有空气,它是真空,在真空中不存在空气阻力,脱离天体引力后就可以靠初始速度一路往深空飞。

如果配合精准的算法,甚至能够利用星体的引力弹弓前进。

nasa在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一号时至今日仍然在运行,它运行已经快要五十年了,已经飞行了超过250亿公里。

因为理论上,一旦加速完成,我们只需要极少的能量用于姿态控制和科学仪器的运行。

真空为深空探索带来了效率和永恒性。

宇宙中没有空气,这是造物主的恩赐,在太空中航行,问题只有时间。

但同样,宇宙中没有空气,这也是造物主的诅咒,这意味着人类不解决散热问题之前,真空的特性意味着热量传递只剩下辐射这一条低效的路径。

在地球上,我们通过对流和传导高效散热,但在真空里,这些都失效了。

我们追求高密度计算,但每一个晶体管工作都会产生热量。

如果热量不能散去,芯片就会过热降频甚至熔毁。

散热问题,成为了计算密度和算力上限的物理瓶颈。

高效的深空探索需要核能这样的高功率能源。

这些能源系统产生的巨大热量,若无法在真空环境中高效辐射出去,就会反过来限制能源系统的功率输出。

人类不解决散热问题之前,永远都无法利用地球的有限资源撬动宇宙中的无限资源。”

尤里反问道:“那如果华国解决了这个问题呢?”

这回轮到扎克说不可能了:“不可能,绝对不可能!这不是人能够搞定的。

他们首先需要搞定理论基础,搞出能不遵守傅立叶定律转移热能的量子力学理论机制来。

就算教授真的无所不能,他搞定了理论基础。

然后他们需要研发出能够引导声子流动的拓扑绝缘体材料。

到这里还没有完,下一步是创造能够主动开关或放大热流的纳米器件,实现对热流的精确、电子般的控制。

最后一步才是工业化,将纳米器件放大,开发出可附着在大型设备表面的量子声子薄膜,实现高效、定向的热量泵出。

每一步哪怕是教授,最少都是二十年。

但我想,可能光是理论基础突破这一点就要花上几百年的时间。

所以说,还是马斯克的去火星更靠谱一点。

开发大气环境改造系统的难度,要小得多。

所以月球只是跳板,火星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万一呢?”尤里坚持问道。

扎克愣了一下,他摩挲着下巴片刻后回答道:“那我们将见证奇迹,史无前例的奇迹,人类只需要提供初始资源,外太空的设施会自动无限繁殖,然后把资源从太空中带回来,他们可以无限制地进行尝试。

整个人类社会的运转逻辑都将被颠复,人类将真正意义上成为宇宙生物。”

“你在想什么?”看着坐在公司食堂发呆,没有吃早饭动作停滞的林燃,pony好奇道。

今天是虹大规模测试的第一天,pony早早就来到了公司,他内心期待又激动。

“我在思考,如何打破傅立叶定律的限制。”林燃说。

某种意义上,扎克确实是顶尖的航天记者,他敏锐捕捉到的最大技术桎梏和林燃思考得到的结果一致。

“啊?我只知道傅立叶变换,什么是傅立叶定律?”pony感觉和科学家沟通起来还是有壁存在。

“简单来说就是热传导从高温到低温,一个基于温度的随机过程。

我们的目标是实现定向、非随机、非热平衡的热能传输。”林燃解释道。

pony惊呆了,作为一名务实的企业家,他觉得林燃的想法有点太科幻了,“林生,我怎么感觉你的想法和永动机样,压根就不可能啊?”

林燃咧嘴笑了笑:“不不不,这当然是可能的。

至少从理论上来说,它是可能的。

这是一种能量转换和转移设备,需要外部电源驱动其主动功能。

它消耗电能来对抗热量堆积,和永动机压根就不是一回事。

而且它也已经具备了理论基础,量子热力学和近场效应,这并不是什么无稽之谈。

热力学第二定律并没有禁止局部局域的熵减少,只要整个宇宙的熵是增加的。

我的方案是一个典型的非平衡态热力学过程:利用外部能源的有序能量来驱动系统,将内部的无序能量转移到外部的宇宙热沉中。

而近场辐射已经被实验证实,它可以突破传统辐射的黑体限制。

通过超材料,可以在纳米距离上实现极高的热通量。

我们的目标就是将这种纳米尺度的高效传输,扩展到宏观可用的尺度。

只是现在的障碍在于,如何设计出能精确控制和引导声子流动的拓扑材料或声子晶体,使其只允许热量流出,同时防止外部热量回流。

以及驱动这种设备所消耗的电能,是否比它转移的热能更少。

现实中是否存在这样的结构,让驱动该设备的能量远小于它所转移的热能。

总之从理论到实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pony听完之后若有所思:“我们要不要招一批相关领域的博士来做这件事?”

林燃无奈道:“招做这个级别的,可不是博士能搞定的,哪怕只是微小的贡献,前提是得有价值,有现实意义,而不是发论文就够了。

起码都得是能称得上是物理学家的那个级别。

如果我们的要求再高一些,希望他能有一些理论性突破,那估计得是杨老那个级别。

这绝对属于诺奖级的突破。

这样的人才恐怕不是我们花钱就能找到的。“

pony不好意思地摸了摸鼻子,没好意思再提。

他一直保持安静,直至林燃打破沉默:“pony,我们都对虹在实验室的表现感到惊艳,从满足用户情感须求来说,它的表现如果用户不全神贯注地去捕捉,他们是无法分辨虹是人类还是人工智能。

如果把虹放在10年前,你和它的用户说,恭喜你,你获得了来自异世界的系统,可以和异世界的女王聊天,他大概率发现不了异常。

我想问你一个关于虹未来走向的问题。

过去,我们的模型一直是闭源的,如同互联网巨头一样,不对外开放内核代码,只允许外部通过api进行使用。

这次的虹,是否要做开源?”

pony瞬间明白了这个问题的战略意义。

从腾讯的角度,那必须闭源啊,怎么可能开源。

把握虹的闭源优势,凭借着和深红的合作,躺着构筑属于自己的护城河。

但话肯定不能说的如此赤裸。

pony整理了一下思绪后回答道:“林总,如果我站在一个通用平台开发者的角度,我会说:必须开源。

开源是创建生态最快的路径。

正如lu、安卓的成功,开源能够吸引全球的开发者和科研机构参与到虹的优化和应用创造中来。

这能加速虹的技术迭代速度,同时快速在学术界创建行业标准,巩固我们的领先地位。”

“但是,”pony的语气一转:“如果我站在一个商业竞争者的角度,我会说:绝不能开源!”

林燃问道:“为什么?你担心技术泄露?架构原理是公开的,那些顶尖的公司迟早会追上来,就象openai的领先优势只有三年时间,虹的领先优势同样大概率只有两到三年。”

pony回答道:“林总,您低估了know-how的价值。

公开架构和公开代码是两回事,我们知道英伟达和英特尔也在做神经形态芯片,但他们不知道我们是如何解决左右脑之间的数据同步和低延迟通信协议的,这是我们的独门秘籍,就象英伟达的cuda一样,他们也不会公开cuda的源码。

如果开源,竞争对手立刻就能复制跟进,那我们花费巨大的成本创建的技术壁垒,就会变成一个被所有人抄袭的公共技术框架。

我的建议是:保持模型闭源,但开放api接口和高级定制工具。

让开发者和企业可以在我们的平台上进行应用构建,同时将内核的架构、调度算法和左右脑通信协议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样,我们既能享受生态的红利,又能确保技术的拢断。”

pony的建议很好,林燃在思考的是开源之后能不能促进技术进步。

开源的话,能让集全球的智慧来共同推动人工智能走向agi,能把进度条加快一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