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品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e品小说网 > 外科教父 > 第1243章 没苦硬吃

第1243章 没苦硬吃

第1243章没苦硬吃

在杨平成立“新佐剂”课题组之后后,大洋彼岸,美国一家公司战略分析部会议室。

巨大的环形落地窗外是摩天大楼勾勒出的城市天际线,室内温度恒定在令人舒适的22摄氏度,空气净化器平稳运转。

一场关于全球疫苗佐剂研发动态的内部简报会正在举行。

巨大的环形幕墙上,ppt翻到了新的一页,标题是“亚太地区潜在技术动向监测”,而页面上最显眼的位置,赫然展示着杨平课题组的基本信息——一张略显简陋的成员列表,还附着蒋季同、楚晓晓等人略显青涩的照片,以及那个被重点标红的“五亿人民币(约合七千万美元)经费”。

主讲人是一位戴着金丝边眼镜、气质精干的年轻分析师。他正准备按部就班地介绍下一个议题,却被一位与会者打断。

“等一下,杰克。”

坐在长桌另一端的一位中年男子开口了,他是负责疫苗业务的高级副总裁,佐恩。

他身体微微前倾,手指隔着光滑的桌面,虚点了点幕布上杨平的名字,嘴角勾起一抹似笑非笑的弧度,“这个课题组能再详细介绍一下吗?一个我们几乎没有任何印象的名字,带着五个”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楚晓晓等人的照片,语气带着一丝玩味,“看起来刚从校园里出来的博士,目标是研发颠复性新型佐剂?”

他拿起桌上的定制金属咖啡杯,轻轻搅动着里面的黑咖啡,杯壁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恕我直言,这听起来不象一份严肃的战略分析报告,倒更象是一篇科幻小说的摘要。”

会议室内响起几声压抑的低笑,气氛变得有些微妙。

另一位亚裔面孔的资深科学家,许博士,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语气相对严谨:“佐恩先生,我不得不提醒你,杨平教授是诺奖获得者,诺奖获得者!空间导向基因理论的创立者。”

他重复强调诺奖获得者,以纠正佐恩对杨平错误的认知。

在这种公司内部会议,以前许博士绝对不敢和佐恩争论,但是现在不一样,杨平的诺奖让他也有了某种底气,敢于与佐恩这样的人针锋相对。

“诺奖?是吗?我可不认识。”佐恩耸耸肩,“就算是吧,免疫学,尤其是佐剂研发,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极其复杂的领域。这里涉及的是人体最精密的防御系统,失败率历来高得惊人。我们,以及我们的竞争对手,投入了数以十亿计美元的资金,耗费了数十年时间,动辄数百人的团队,至今所能做到的大多也还是在铝佐剂、油乳佐剂等经典体系上进行有限的改进和优化,能够发现的佐剂也极其稀少。”

佐恩放下咖啡杯,双手一摊,目光再次投向屏幕上楚晓晓那张带着学生气、眼神却透着一股专注劲的照片,“所以,我很好奇,也感到很荒谬。他们是凭什么认为,象这位小女孩博士,几个看起来可能才刚刚毕业的年轻人,能够设计出比我们所有顶尖团队都更优秀的分子?”他摇了摇头,那神态仿佛在谈论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勇气可嘉,但毫无意义。”

许博士现在面对佐恩一点也不怯场:“很多科学家的重大发现都是在年轻的时候,年龄会消磨人的创新能力,也会让人变得虚无的傲慢。”

他的话里有话,明显在讽刺佐恩,佐恩现在已经五十多岁。

佐恩转头向许博士投来厌恶的目光,这个华裔,他是什么时候变得如此嚣张。

分析师杰克连忙补充道:“根据我们目前掌握的情报,他们确实刚刚开始,目前的工作重心还停留在最基础的分子克隆和载体构建阶段。”

“看吧,”佐恩靠回椅背,语气轻松,“等他们好不容易组装出第一个候选分子,走到体外功能验证那一步,就会知道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有多大了。这个项目我认为不值得投入过多关注资源,略过!”

“你会为自己的傲慢吃尽苦头,我明显感觉,我们公司已经不再年轻,慢慢进入迟暮之年。”许博士用一种遗撼的语气。

几乎在同一时间,另一个欧洲公司的疫苗部门的某间高级会议室里。

这里的氛围更加接近技术流,与会者大多是研发在线的内核科学家和管理人员,投影幕布上展示着类似的技术监测信息。

“综上所述,这个中国团队的技术构想非常大胆,甚至可以说相当激进。”汇报的是一位四十岁左右的女科学家,她用激光笔圈点着ppt上“从头设计蛋白质增强子”和“模块化连接”等关键词,“他们试图抛开现有的佐剂框架,完全从底层逻辑出发,用理性设计的蛋白质组件,像搭积木一样,通过特定的连接子,精准地操控抗原提呈细胞内的信号通路。从理论上看,这个思路非常优美,极具吸引力。”

她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斟酌措辞:“但是,其工程学上的实现难度,是几何级数增长的。每一个增强子模块的设计、表达、纯化、与抗原的连接效率、连接后复合物的稳定性、免疫原性、安全性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未知数和失败的风险。我个人评估,其最终能够成功转化应用的几率,无限接近于零。”

一位头发花白,但眼神依旧如鹰隼般锐利的技术副总裁,查尔斯·怀特曼,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清淅:“听起来象是又一个试图用漂亮理论打动投资人的项目,他们有没有什么实际的进度?比如,这些所谓的增强子,有任何设计思路?”

“根据我们非常有限的情报渠道,”女科学家回答道,“他们的工作目前刚刚开始,没有实质进展。”

“嗬,”查尔斯轻笑一声,那笑声里带着历经千帆后的淡然与笃定,“也就是说,他们连第一个实验步骤都还没完全走通,连一个象样的候选分子都还没拿到手,就已经在讨论颠复性的未来?而且是五个人?”

他伸出一只手张开五指,然后合拢五指摆了摆手,“保持最低限度的信息更新即可,我不认为他们有能力走出临床前研究的迷宫,我们的as系列佐剂,经过几十年的验证和优化,依然是全球疫苗市场的黄金标准和压舱石。我们的精力应该集中在如何进一步优化现有平台,以及跟进诺华和辉瑞在rna载体佐剂上的新动向,而不是分散到这种车库创业级别的项目上。”

而在巨头公司高层,一场更为隐秘的非正式的小范围讨论也在进行。

地点甚至不在正式的会议室,而是一间装饰着原木和皮质家具的私人会客室,沙发上坐着几位真正能影响集团战略方向的人物。

“五个亿人民币,折算下来还不到八千万美元吧?”一位穿着休闲西装,气质沉稳的中年男子缓缓说道,他手中把玩着一支未点燃的雪茄,“这个数字,在我们这里,或许只够支撑一个二期临床试验的零星开销,或者是一个中等优先级项目一年的研发预算。”战略的负责人之一,罗伯特·刘。

里高扬一直在揉太阳穴,他的目光投向罗尔夫,作为bg公司的掌控人,他实在没必要管理这种小事,但是因为涉及到杨平,所以他们不得不召集下属巨头公司的高管,召开一次私人会议。

罗尔夫眼神变得深邃起来:“中国市场有其特殊性,那里的政策导向非常明确,对于自主创新,尤其是生物医药领域的国产替代,有着极强的扶持力度和迫切须求。有时候,技术的绝对先进性并非唯一考量因素。哪怕只是一个过得去的、贴着自主创新标签的佐剂技术,一旦获得政策背书,在庞大的本土市场也有可能形成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对我们现有的产品布局造成毁灭性打击。”

坐在他对面的另一位高管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你的担忧不无道理,哪怕杨平团队成功的概率只有百分之一,我们也需要用百分之九十九的严谨来对待。潜在的威胁,最好在萌芽状态就予以解决。”他顿了顿,指尖轻轻敲击着沙发扶手,“但是,我们亲自下场去关注甚至去和一个刚刚起步的学术团队较劲,传出去太难看,容易引发不必要的舆论反弹和监管关注,得不偿失。”

房间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随即,几人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一种无声的默契已然达成,资本与市场的冷酷逻辑,在这一刻展露无遗。

这时里高扬终于开口了:“千万不要低估杨平教授的实力,那是一个创造奇迹的人,我们不能用常人的思维来仿真他的想法,我提醒诸位-——虽然从理论上来说,他的研究成功率很低,但是我认为他会成功,他会!中国人不可思议,麦克阿瑟已经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必须重视中国人,否则我们会象他那样-——很悲惨!”

“再提醒一句,千万不要让他以为又是巨头公司在跟他过不去!”

里高扬用力揉太阳穴,头痛厉害,很可能需要第二次手术。

数日后,中国魔都,某生物技术公司总部大厦,董事长办公室。

这间办公室极尽奢华,巨大的红木办公桌,真皮老板椅,背后是一整面墙的博古架,上面摆满了各种仿古工艺品和企业荣誉奖杯,空气中弥漫着雪茄和浓茶混合的味道。

董事长金大富,一个身材发福、面色红润的中年男人,正眯着一双小眼睛,贪婪地浏览着面前平板计算机上展示的技术资料。

这是通过特殊渠道从巨头公司那边流出来的一套关于佐剂平台的“简化版”技术文档。

他对面坐着技术总监赵铭,一位年约三十五六岁,戴着无框眼镜,看起来颇为干练的海归博士。赵铭之前曾在巨头的研发部门工作过几年,被金大富用高薪和技术总裁的职位挖了回来。

“赵博士啊,”金大富放下平板,搓着肥厚的双手,语气中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巨头给的这东西你给哥交个底,到底靠不靠谱?咱们真能搞得出来?”

赵铭内心其实非常清楚这套技术的底细,这根本就是巨头早在五六年前就已经评估后放弃的一个旧佐剂平台,效果只能说比最传统的铝佐剂稍微好那么一点点,但相比于目前主流gsk的as03、f59等油乳佐剂,性能差距明显。

唯一的优点,可能就是生产工艺相对成熟,成本比较容易控制。

但他面上不动声色,扶了扶眼镜,用专业的口吻说道:“金总,技术本身是成熟的,毕竟是巨头曾经的研发底子。从实验室放大到生产,路径是清淅的,风险可控。效果方面,正如资料显示,比传统的铝佐剂有明确的提升,能够增强抗体应答。当然,”

他话锋一转,留有馀地,

“如果和目前国际最顶尖的几款复合佐剂相比,在激发细胞免疫等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差距。”

金大富根本不在意那些技术细节,他只听进去了“技术成熟”、“比铝佐剂好”、“成本可控”这几个关键词,换句话说可以快速赚钱!

他一拍大腿,脸上的肥肉都随之抖动:“好!要的就是这个!差距?有什么差距?咱们这是‘自主创新’!到时候宣传上多下功夫,突出我们的‘突破性’和‘高性价比’!价格一定要打下来,比进口的便宜一大截!咱们要让全国的老百姓都用上咱们中国人自己造的、便宜又有效的佐剂。”

他似乎已经看到了产品上市、订单纷至遝来、股价一飞冲天的美好景象,兴奋得在办公室里踱起步来。

“对了,”金大富忽然停下脚步,象是想起了什么,扭头问赵铭,“我好象听你提过一嘴,我国有个什么团队在搞什么新佐剂?领头的是个姓杨的教授?”

赵铭点了点头,语气平淡:“是的,金总,是三博研究所的杨平教授团队,杨教授是诺奖获得者,他们的技术路线非常前沿,是基于合成生物学和蛋白质从头设计,想法很宏大,但也因此极其复杂和高风险。”

“前沿?宏大?”金大富嗤笑一声,脸上满是生意人特有的精明与不屑,“那不就是还没影儿的事吗?搞科研的,就喜欢搞这些虚头巴脑的概念,现成的技术不用,偏要辛辛苦苦去搞这些东西,这不是没苦硬吃吗?”

金大福重新坐回他宽敞舒适的老板椅,一副享受的样子:“赵博士,你刚刚说杨教授是诺奖获得者?”

“是!”赵铭回答。

金大福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语气:“我真的想不通,你说杨教授已经是诺奖获得者,功成名就,要什么有什么!还去吃这份苦?靠着现在年轻有名气,多搞点钱享受人生不好吗,真是的,没苦硬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