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一回生,两回熟。在您面前我就不藏着掖着了。”
“我估摸着您老也能猜到我家的情况。当年我爹在县城里也算是公门中人,吃的是皇粮,穿的是官靴。后来得罪了不该得罪的贵人,背着人命官司逃出来,带着我和我娘躲进山里。”
“虽然这事已经过去好多年了,可官府那边的海捕文书一直都没有撤销,我爹不敢在人前露面,怕被熟人认出来,这才让我出面替他卖药。”
“这次我回去,我爹就说我年纪不小了,不能再在山里浪荡。怎么也得想个法子混个清白的身份,去县塾里读几年书,吃点墨水,说不定以后还能娶上正经人家的闺女……”
“你爹是个有见识的人,说的很有道理啊。”
李秋辰说得有理有据,老掌柜连连点头,心中怀疑尽去。
他之前就怀疑李秋辰不是什么正经来路,青石台又不是没有山客往来,为啥他家里就让一个小孩子出来抛头露面?而且看这谈吐,胆识,都不是普通人家能培养出来的孩子。
现在听完李秋辰的解释,这才恍然大悟。
没错了,一般人家说不出这种话来。
只有见过大世面的人,才知道培养下一代读书上进的重要性。
想要读书,镇上就有私塾,但私塾的先生前些日子被一起带走了,四舍五入约等于没有。
去县里读书……清白的身份确实是个门坎。
这门坎说高不高,但你要想弄虚作假的话,日后在外面惹出麻烦,官府追查下来,就要遭受牵连。
赵员外和青石台镇上一众乡贤,就是这么被带走的。
甭管他们跟那邪魔外道有什么牵连,妖人在镇上闹出这么大动静,没有及时举报就是罪过。
换做旁人来问,这种忙老掌柜是说什么都不会帮的。
自己家屁股上的屎还没擦干净,能顾得上别人?
但是这孩子……他给的太多了。
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想要读书上进,这有什么错呢?
老掌柜嘬着烟袋锅想了半天,压低声音说道:“赵家是人丁多,但也人多眼杂,又正值多事之秋。塞你进去容易,可你一进去,说不定就会引起有些人乱七八糟的想法。”
“我听说你现在就住在刘婆那里,刘婆性格泼辣,也是个护食的人,要不你认她做干娘怎么样?”
李秋辰不是没考虑过这个方向,刘婆那边倒是好办,其实刘婆看他一百个顺眼,早就有这个心思,只不过李秋辰是个不差钱的主,自己有吃饭的本事,她反倒有些不太好意思开口,怕外人觉得她一个老太婆贪图人家小孩钱财。
刘大回来之后,酒桌上喝多了,也想拉着李秋辰拜把子,被李秋辰婉言推辞。
认干娘这事儿没什么难度。
但李秋辰想要的,是一个清清白白,让人挑不出毛病的合法身份。
光刘婆那边认了也不行,至少老掌柜这边知道他的真实来历,得跟他通气。
“干亲也能算亲吗?县里认吗?”
“你现在认干娘,肯定是不算数的,但可以换一种说法。”
老掌柜磕掉烟灰,探头过来小声说道:“刘婆如今也出了马,算是小有名气。咱们对外可以说你娘当年怀上你的时候,家里闹邪祟不得安宁。后来请刘婆过去,在肚子里面认了干亲,用她的名头这才镇住邪祟。如今你长大了回来报恩,孝敬她老人家……这一切不就说得通了吗?”
李秋辰大喜过望:“我看行!”
大楚官方的法制十分完善且严格,但在情理方面也会尊重地方上的传统风俗。
比方说指腹为婚,如果双方父母都同意且广为人知的话,那么在断案的时候就会默认双方为夫妻关系。
又比方说认义父义母,干爹干娘这种事。
成年之后认的亲,只能算是私人关系,官府不会承认。
但如果孩子比较小,甚至是在娘胎里面,官府在断案的时候就会承认其亲属关系。
北方确实其实没有普遍性的给小孩认干娘的习俗,但也不能说完全不存在。
其中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就是孩童年幼时因为各种原因受到邪祟侵扰,拜一位仙家作为干亲。仙家庇佑他幼年平安,他长大之后也要孝敬仙家。
老掌柜之所以提出这个点子,是因为云中县在很多年前真出了这么一件忤逆案。
认干娘的人姓何,小时候拜了一位胡大姐做干娘,长大读书做官了之后翻脸不认人。不仅不孝敬胡大姐,还把家里给胡大姐立的牌位给踩烂了。
胡大姐也是个狠人,一纸诉状递上官府,说他忤逆不孝。官府查访之后发现情况属实,便剥夺了这个人的出身文本,又判他坐三年大牢。
这个案子后来被改编成一出秧歌戏,传唱四方。
案子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对于李秋辰来说,他可以用这种认干娘的方式,合情合理地取得一个官府不会在意,不会深究的合法身份。
在老掌柜看来,根本没这个必要。你是去读书,又不是去砸窑……你真的不是去砸窑吧?
李秋辰却是一心求稳。
每日三省吾身,稳乎?不稳?再稳一稳?
大楚帝国的社会秩序还是挺稳定的,平稳运行了好几千年。至少李秋辰到现在为止,没看出来有什么王朝末年黑暗腐朽的迹象。
大环境这么稳,你偏要追求刺激……你是要做破坏大环境的人啊?
认刘婆做干娘这事用不了五百两银子。
李秋辰回到家里把这个事一说,刘婆大喜过望。
这年月谁会嫌自己家男丁少啊?况且这孩子在家里住这些天,什么品性她都看在眼里,除了花钱大手大脚之外没别的毛病。关键人家自己也有本事,那就不算什么问题。
老掌柜说的有道理,刘家人口简单,不象赵家那么复杂。
你这个时候上门攀亲戚,在赵家人眼里你就是来分家产的。
无风也要掀起三尺浪。
刘家就没那么多讲究,刘婆满意,刘大也很高兴,他可不嫌家里兄弟多,只嫌自己亲爹死得早。自己一个人在外面拼搏,连个帮手都没有。老二又是个窝囊废,派不上用场。
当然这种事,肯定要把老二找回来说一声的。
刘二属于那种三棍子打不出一个屁的性格,既然亲娘同意,大哥大嫂同意,那他就跟着一起点头。
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吃了顿饭,就算是把这个事给定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