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深,最后几片顽固的槐树叶也终于抵不住寒风的催促,打着旋儿投入了大地的怀抱。
四合院里的日子,仿佛也随着这凋零的节奏,放缓了下来,人们开始为抵御即将到来的严寒做着准备,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
西跨院里,却别有一番热闹温馨的景象。下班后的李平安,卸下一身厂里的疲累,并未闲着。
院角搭起了一个简易的工作棚,里面堆放着些寻来的边角木料、几件磨损但依旧趁手的工具——锯子、刨子、凿刀、砂纸。这里成了他的“手工坊”,也成了儿子李耀宗最流连忘返的乐园。
李平安的灵泉空间里物资不少,但太过扎眼的东西不能轻易拿出。于是,他便将这份对家人的关爱,倾注在了自己的双手上。
下班后,或是周末难得的闲遐,他便成了西跨院里的“巧手匠人”。他从厂里废弃的木料堆里,仔细挑选出一些质地细密、无疤无节的边角料,宝贝似的带回家。
工具是现成的,几把不同型号的刨子、凿子、锯子,还有磨得锋利的刻刀,都被他擦拭得干干净净,摆放整齐。
他的第一个“大作”,是给儿子耀宗的一把木头手枪。小耀宗正是崇拜英雄、喜欢舞刀弄枪的年纪。
李平安没有简单地削出个型状,而是精心打磨。枪身线条流畅,握柄处还根据儿子的小手尺寸做了细微调整,打磨得光滑圆润,绝不喇手。他甚至用烧红的细铁条,在枪身上烫出了逼真的“纹路”,看起来有模有样。
当这把独一无二的木头手枪递到耀宗手里时,小家伙的眼睛瞪得溜圆,发出一声惊喜的欢呼:“哇!爸爸!是枪!”他爱不释手,立刻别在腰上,在屋里跑来跑去,嘴里发出“砰砰”的配音,神气活现,仿佛成了院里最威武的“战士”。连林雪晴看了,都忍不住笑道:“你呀,就惯着他吧!”语气里却满是甜蜜。
接下来,李平安又着手制作更复杂的“工程”——一辆扭扭车。没有橡胶轮胎,他就用厚实的木料削出圆轮,中间凿孔,穿上粗铁丝做轴,虽然不如后世的产品灵活,但在平整的院子里滑行,也足以让耀宗兴奋不已。他还别出心裁地在车头用红漆画了两个圆点,算是“车灯”。
最让院里孩子们眼红的,是那辆小小的、纯木制的“自行车”。没有链条,没有踏板,全靠孩子用双脚蹬地前行,但车把、车架、甚至还有一个象征性的小铃铛(一个中间有缝的小木片,晃动会发出声响),一应俱全。这辆“自行车”一出,立刻成了四合院里最拉风的“座驾”,不仅耀宗喜欢,连何晓和前院阎家的孩子,都眼巴巴地围着看。
李平安并不吝啬,看到孩子们渴望的眼神,他会温和地招呼:“都来试试,轮流玩,别抢,注意安全。”
这无形中,也让耀宗在院里孩子中的人缘更好了些。傻柱看着自己儿子骑着木自行车那傻乐呵的劲儿,拍着李平安的肩膀:“行啊,平安!你这手艺,快赶上我们食堂大师傅雕箩卜花了!”
除了给耀宗的玩具,李平安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为即将出生的第二个孩子准备物品上。他找来了更细腻的木材,开始打造一辆婴儿车。
车架结实稳固,车轮同样是用木料精心打磨而成,车身打磨得异常光滑,边角都处理成圆润的弧度,确保不会磕碰到娇嫩的婴儿。
他还用柔软的旧棉布和棉花,缝制了舒适的坐垫和挡风的小棚子。林雪晴摸着那光滑的木质和柔软的垫子,心里充满了安全感和对未来的期待。
这份默默的关爱,也延伸到了妹妹李平乐家。知道妹妹带着龙凤胎不易,陈江河虽然踏实肯干,但毕竟精力有限。
李平安利用空闲时间,用边角料做了两个带着护栏的木质婴儿床,小巧结实,打磨得光可鉴人。
又做了几个拨浪鼓,鼓身圆润,上面的小珠子敲打在鼓面上,发出清脆的“咚咚”声,最能吸引小宝宝的注意。
这天周末,李平安和林雪晴带着一堆做好的小物件,去了妹妹家。当看到那两张精致的小木床和几个可爱的拨浪鼓时,李平乐惊喜得不知说什么好。
“哥!你这……这也太费心了!”
“闲着也是闲着。”李平安轻描淡写,抱起咿咿呀呀的外甥女安宁,轻轻晃动手里的拨浪鼓。
小安宁被声音吸引,黑葡萄似的大眼睛跟着转动,咧开没牙的小嘴,露出了无齿的笑容。旁边的安邦也伸着小手,要去抓另一个拨浪鼓。
陈江河摸着那结实的小木床,憨厚的脸上满是感激:“哥,谢谢,这床真好,比买的还结实!”
“孩子东西,结实安全最重要。”李平安笑道。
屋子里,两个孩子被新玩具逗得咯咯直笑,大人们围着说着家常,空气中弥漫着松木的清香和浓浓的亲情。窗外是寒冷的冬日,屋内却暖意融融。
这些由李平安一刨一凿、精心打造出来的木器,没有耀眼的光芒,却承载着最质朴深沉的情感。
给儿子的是陪伴与欢乐,给未出世孩子的是安全与呵护,给妹妹家的是支持与牵挂。它们不象灵泉空间里的物资那样能直接果腹,却以一种更持久、更温暖的方式,滋养着家人的心灵,串联起平凡日子里最珍贵的温情。
在这个物资匮乏、人心叵测的年代,李平安用他的这双巧手和一颗细腻的心,默默地为家人搭建起一个坚固而温暖的港湾。
刨花飞舞间,锯末飘散中,是对生活最诚挚的热爱,也是对身边人最无声却最有力的守护。这匠心与温情的传递,比任何言语都更能抵御外界的风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