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品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e品小说网 > 鳏夫的四合院 > 第211章 惊艳全场

第211章 惊艳全场

凌晨三点多钟,编曲工作终于初步完成了,虽然没有后世那么丰富多样,但也不差,足够应付文艺演出。

加班结束,李兆坤洗了个热水澡,然后直接去了职工宿舍,一觉睡到了上午十点半才醒。

简单漱洗完毕,等他来到排练室,发现里面空无一人,随便找个人问了一下,原来师父转移去了演奏厅。

演奏厅,柳团长一大早就带队抵达了,邹晓燕也在,一群人正在抓紧时间排练,现场一片忙碌。

张淑兰看到徒弟的身影,赶忙伸手招呼道:“兆坤,柳团长他们已经到了,你赶紧过来”

“柳团长、邹老师,实在是不好意思,昨晚编曲太晚,早上不小心睡过头了,没能去迎接你们。”

李兆坤立马歉意道。

“没事,又不是什么重要活动,没啥好迎接的。”柳团长笑着摆摆手,随即迫不及待道:“李老师,我们已经听过新歌了,你又写了一首好歌。”

邹晓燕连忙附和道:“没错,《呼唤》这首歌写得真好,丝毫不比《军港之夜》差,听你师父说,你只花了一个晚上就写出来了,简直难以置信。”

“主要是突然来了灵感,所以才会这么顺利,如果换成其它歌曲,就不一定了,一般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

李兆坤赶忙谦虚了一句。

“李老师,你不用谦虚,用你师父的话说,象你这样的天才,不能用常理度之。”邹晓燕一脸敬佩道。

说实话,从民国到解放后,这么多年以来,她见过不少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但像李兆坤这样的,如此高产的创作者,还是头一回见。

而且最关键是,他写的每一首歌曲,都是难得一见的经典作品。

她有一种预感,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也是她选择留在四九城的主要原因,她想第一时间听到对方的新歌。

一番客套后,李兆坤赶忙将话题转移到了编曲上,他毕竟不是真正的“天才”,充其量只是一名“搬运工”,听到众人如此夸奖,心里不免有些发虚。

张淑兰正准备说这个呢,闻言立马开口道:“兆坤,刚刚交流的时候,我和邹老师在编曲上,产生了一个分歧,我们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你是歌曲创作者,只能由你来做决定了。”

“什么分歧?”李兆坤好奇道。

邹晓燕抢看回答道:“我们的分歧主要在于乐器选择上,你师父的观点是全部采用传统乐器;我的观点则是中西结合,不拘一格。”

张淑兰赶忙抛出了自己的解释:“《呼唤》是一首带有鲜明半岛传统音乐风格的歌曲,如果采用西式乐器,必然会给人一种不协调的感觉。”

“话不能这么说,《呼唤》并非典型的半岛传统音乐,显而易见,它合了许多西方音乐的元素,既然如此,那么在配乐上,就没有必要拘泥于传统乐器,应该博采众长。”

邹晓燕据理力争道。

“邹老师,你的话虽然有道理,但却忽视了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时间问题,明天就要上台演出了,没有时间留给咱们精心打磨,所以我认为最稳妥的办法,就是全部采用传统乐器。”

张淑兰争锋相对道。

中西结合说得简单,但需要时间。

李兆坤原本是倾向邹老师的,但听完师父的解释,立马转变了想法:“邹老师,我师父说的对,时间太短了,我也觉得还是保守一些比较好。”

“要不先试一试?万一不行,再改回来不就是了?”

邹晓燕不想轻易放弃。

李兆坤摇了摇头:“时间太短了,根本来不及,毕竟除了《呼唤》这首歌,还有其它节目,乐队不可能一直围着《呼唤》这首歌曲转。”

“唉,可惜了。”

邹晓燕叹了口气。

李兆坤试着安慰道:“邹老师,您要是觉得有遗撼,完全可以等到演出结束后,再重新进行编曲。”

“恩,你说的也对。”邹晓燕点了点头,紧接着话锋一转:“对了,李老师,这首《呼唤》有没有国语版的?”

“当然有,只是我对歌词有些不满意,想找个人重新填词。”

李兆坤说出了自己的打算。

后世的《呼唤》,有好几个国语版本,都是重新进行了填词,最出名的就是陈慧琳那一版,连歌名都改了。

不过可惜的是,空间里并没有国语版本的,他自己又写不出来,那就只能找人重新填词了。

邹晓燕连连点头:“重新填词最好,原版歌词太单调了,来回就那么几句,比《军港之夜》还不如。”

相比之下,《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这首歌曲就好多了,歌词生动形象,充满了文采。

“没办法,我对韩语一无所知,歌词当然是越简单越好,以免翻译的时候出现麻烦,导致跟曲子不搭。”

李兆坤随口解释道。

这也是他早就想好的说辞。

柳团长忍不住插嘴道:“有作词人选吗?没有的话—”

“还没呢,如果咱们文工团愿意相助,我这边求之不得。”

李兆坤顺势回答道。

原本,他想找乔雨的,就是当初在国家歌剧院认识的那位作词家,代表作有《我的祖国》和《让我们荡起双桨》,一看就是大神级的人物。

柳团长哪里肯错过机会,笑着点头道:“那行,我回去帮你问问,说句实话,文工团有不少写词的高手。”

众所周知,作词的门坎比作曲低多了,就连他本人也写过不少。

“柳团长,那麻烦您了。”

李兆坤朝对方拱了拱手。

“不客气,别忘了,你也算我们海军的一员。”柳团长满脸笑容道。

重新填词后,他们能得到歌曲的首唱权,换句话说,国语版的《呼唤》,以后就是他们海政文工团的代表作,这跟白捡的没啥两样。

聊完了编曲,很快到了午饭时间。

夏厂长亲自作陪,设宴招待了柳团长一行人,双方都有意加强联系,因此相谈甚欢,席间达成了好几项合作。

饭后,柳团长便离开了。

下午,全厂停工,进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扫除,其苛刻程度,让李兆坤想到了后世的文明城市评选。

好在他有“重任”在身,不用参加大扫除,也算享受了一回“特权”。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到了第二天。

武同志和金成柱同志,是下午两点半到的,一行人先是参观了生产车间,然后又去工人宿舍转了转。

可惜没来大礼堂,有些令人遗撼。

下班时间,李兆坤跟师父请了一会儿假,坐车回到了四合院,之前说好的,他要接大女儿过来看表演。

到家后不久,许玉叶和大丫就一起回来了,大丫一到家便洗了个澡,然后换上了那件连衣裙样式的海军军服。

大丫平时舍不得穿新裙子,原本打算留到过年再穿的。

许玉叶看着大外甥女身上的连衣裙,满脸羡慕道:“这件裙子真好看!”

大丫听到小姨夸奖,碘地笑了笑,爸爸对她最好了,比几个弟弟都要好,用爸爸的话说,女儿是贴心小棉袄,儿子都是来讨债的。

李兆坤已经下好了面条,赶忙招呼大丫和小姨子吃饭。

大丫从橱柜里拿了几只碗,随口问道:“爸,不等爷爷回来一起吃吗?”

“来不及了,爸爸时间很紧,咱们吃完饭就要出发,等你爷爷回来,让你小姨再下一碗面条就是了。”

李兆坤说完,帮大女儿捞了一大碗面条,随后又加了一个荷包蛋。

大丫“哦”了一声,接过饭碗,紧跟着又问道:“爸爸,演出几点开始?”

“八点开始,大概十点钟结束。”

李兆坤回答道。

好歹是几千人的大厂,当然不能糊弄了事,整场演出总共有大大小小二十几个节目,绝大部分都是工人自编自导自演,跟后世的年会有些相象。

“那晚上还回来吗?”

李兆坤摇摇头:“太晚了,就不回来了,爸爸睡宿舍,你去你师奶家住一晚,明早直接去学校。”

这件事,他已经跟师父打过招呼了,师父这两天虽然很忙,但还是抽出时间帮大丫准备了一间房间。

“我知道了。”

大丫点了点头。

李兆坤又帮小姨子捞了一碗面条,随口吩咐道:“小妹,你晚上也别回宿舍了,去大丫那边对付一晚。”

“不用了吧?”许玉叶婉拒道。

“要不你睡在这边,要不让大丫爷爷送你回宿舍,你自己二选一。”

李兆坤不放心小姨子独自走夜路,这要是出事了,让他怎么跟老丈人和丈母娘交待,还是谨慎一些比较好。

许玉叶尤豫片刻,最终选择了留下来,大丫爷爷毕竟是长辈,她有些不太想麻烦对方。

吃完面条,李兆坤立即带着大丫出发了,父女俩七点不到就到了棉纺厂。

不过,他待会儿还要帮师父打下手,没时间带着大丫,只能把大女儿交给了朱班长等人照顾。

一个小时后,晚会正式开始。

演出开始前,在武同志的邀请下,金成柱同志上台发表了一番简短演讲,这位大佬整个青少年时期,都是在东北度过的,会一口流利的中国话。

演讲结束,现场响起了热烈掌声。

李兆坤看着年轻版的金成柱同志,一时间感慨万千,这位金同志前期干得还不赖,可惜私心太甚,后面走偏了道路,最终功亏一簧,令人曦嘘。

金成柱同志下台后,第一个节目很快登场了,是一首大合唱。

在激昂的音乐声中,歌声响起:

“雄赵赴,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大合唱结束后,金成柱同志当场起身,带头鼓起了掌,至于对方心里到底怎么想的,那就不得而知了。

接下来的节目,大部分都是前些天国庆联欢会的翻版,没什么新意,毕竟时间太短了,根本来不及编排新节目。

但对金成柱等外宾们来说,因为是第一次观看,整体感官还不错,这年头大家都在学习老大哥,表演形式差不多,区别并不是很大。

晚会进行到一半,终于轮到了邹晓燕登场,这位演唱的自然是《军港之夜》,歌声悦耳,旋律优美,令在场所有人都不自觉地沉醉其中。

这就是收音机和现场演唱的区别。

一曲唱罢,台下观众们表现出了巨大热情,仿佛要把大礼堂的屋顶掀翻。

就这样,不知不觉间,晚会终于来到了尾声,压轴节目要登场了。

夏厂长突然转过头,向身旁的金成柱同志说道:“金同志,下一个节目,我想您一定很感兴趣。”

“哦?是什么节目?”

金成柱好奇地问了一句。

武同志笑着附和道:“夏厂长,你就别卖关子了。”

“武同志、金同志,不瞒你们二位,下一个节目是一首韩语歌,是我们厂一位员工专门为金同志创作的。”

夏厂长赶忙回答道。

“韩语歌?还是一首新歌?”

金成柱顿时来了兴趣。

不等金成柱询问具体歌名,台上主持人已经报出了答案,而且是韩语和普通话各念了一遍。

“《早引》;《呼唤》。”

观众席上,大丫满脸激动道:“朱爷爷,是我爸爸的新歌。”

“你爸平时除了喜欢偷懒,本事确实不小。”朱广庆感慨道。

张婶忍不住插嘴道:“班长,兆坤哪里懒了?如果换做其他人,估计早离开食堂了,换个清闲点的活朱广庆没有辩驳,随着音乐声响起,瞬间坐直了身体。

歌曲前奏非常特别,很抓耳。

一开场就是半岛传统乐器伽椰琴,弦音柔和、略带哀愁,随后渐渐添加笛声和扁鼓的轻微打击,相互交替出现,形成了一种对比鲜明的氛围。

如此编曲,对这个年代的大多数人来说,非常新鲜,非常具有冲击力。

金成柱同志同样精神一振,作为一名半岛人,自然对伽琴的琴声并不陌生,有着一种非常亲切的熟悉感。

这首新歌,居然出乎意料的好听。

ps:求推荐票和月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