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品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e品小说网 > 鳏夫的四合院 > 第204章 举国欢腾迎华诞

第204章 举国欢腾迎华诞

9月27日,是五毛的生日。

李兆坤做了一个小蛋糕,特地送去了海军大院,五毛一边吃着小蛋糕,一边向爸爸伸出了小胖手。

“爸爸,我的大手枪呢?”

李兆坤伸手摸了摸小儿子的脑袋:随口解释道:“再过几天,国庆节就要到了,爸爸到时候带你们去百货商店,你想要什么生日礼物,自己挑选。”

之前身上没钱,大毛和三毛那边的生日礼物,同样也都欠着,不过大毛的球鞋,说好了要看期中成绩。

“真的?”五毛笑开了花。

“爸爸什么时候骗过你?”

李兆坤笑呵呵道。

另外一边,刚出教室的四毛,一眼看到了操场边的爸爸,立马跑了过去:“爸爸,你怎么来了?”

五毛很懂事,毫不尤豫地将吃了一半的塘瓷缸递给了过去:“四哥,今天是我生日,咱们俩一起吃蛋糕。”

“奶油蛋糕?”四毛接过搪瓷缸,顾不得其它,当场狼吞虎咽起来。

不过一分钟,塘瓷缸就空了。

李兆坤拿过空塘瓷缸,对小哥俩吩咐道:“爸爸要回去了,你们俩在学校要乖乖听老师的话。”

“知道了。”

四毛和五毛同时点了点头。

离开七一学校,李兆坤顺路去了一趟海政文工团,可惜柳团长和邹晓燕都不在,他转悠了一圈便回家了。

晚饭时间,李兆坤拿出了那两张国庆晚会的入场券,他原本想带大丫过去见见世面的,可惜大女儿要参加群众游行活动,根本没空。

至于大毛几个,平时喜欢攀比,带谁过去都不合适,而且小孩子好动,不好管,万一闹出事情来不好收场。

因此,他打算问问老爸和小姨子,看看他们俩有没有愿意参加的,如果两人都不想去,那就只能便宜傻柱了。

许玉叶听完姐夫的介绍,说不心动肯定是假的,但一来街道办缺人,她这边国庆节还要加班;二来,她也不想跟姐夫单独相处,以免产生误会。

“姐夫,国庆节我要加班,可能没时间。”

李兆坤轻轻点了点头,也没在意,转而看向了他们家老爷子:“爸,您这边呢?有空吗?”

“你妈呢?你妈怎么说的?”

李来贵反问了一句。

他当然想去,谁不想亲眼见见那位老人家和武同志,但话说回来,如果老伴想去,他肯定不会去争的。

“我问过妈了,妈说七一学校国庆节有活动,离不开。”

李兆坤回答道。

老太太一方面确实不好请假;另外一方面,也有些放心不下孙子们,不亲自盯着点,心里始终悬着。

李来贵一听这话,顿时不再尤豫:“既然你妈没时间,那我去吧!”

“爸,那就这么说定了,您这两天抽空去理个发,好好拾摄拾摄。”

李兆坤试着提醒道。

“行,我明天下班就去。”

李来贵显得有些兴奋。

时间一转,国庆节终于到了。

举国欢腾,普天同庆。

今年跟往年一样,国庆节放假两天,李兆坤并没有去外面凑热闹,而是主动接过了食堂的值班工作。

事到临头,也不知怎么搞的,他突然对当下的节日气氛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排斥心理心里一直堵得慌,想发泄都发泄不出来,只能硬生生地着。

为了转移注意力,他翻开了今天的报纸,报纸的头版不出意外,红色的标题直接写着:庆祝建国十周年。

标题下面放着两张巨幅照片,一位就不用说了,另外一位是刘同志。

再下面,是领导人接见所有外宾的大合照,李兆坤看到了不少熟悉的面孔,例如赫鲁晓夫和金委员长等人。

他略过了时政新闻,直接翻到了工农业成绩汇报,首先是中稻和棉花大丰收,紧接着是武钢提前出钢的消息,除此之外还有一条“不起眼”的新闻。

9月26日,石油勘探队在松辽盆地的高台子油田,钻出了第一口油井。

李兆坤终于露出了笑容,不出意外,这应该就是大庆油田了。

看到这里,他立马找出了笔纸,开始给当初在火车上认识的顾尊贤写祝贺信,对方是松辽石油勘探局的副局长。

信件写到一半,收音机里突然传来了一阵熟悉的旋律,居然是他“创作”的《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这首歌。

“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清晨我放飞一群白鸽,为你衔来一枚橄榄叶,鸽子在崇山峻岭间飞过——

听着歌曲,李兆坤的心慢慢平复了下来,他虽然改变不了历史,但也不是什么都不能做,他可以用音乐给这个苦难年代增添一抹光彩。

李白绣口一吐,便半个盛唐。

他李兆坤也不是吃干饭的。

收音机里,这首《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一直循环播放,直到时间来到上午九点五十五分。

国庆典礼终于要开始了。

随后,广播现场直播了整场阅兵式,李兆坤虽然没有亲临现场,但也感同身受,感受到了国家的巨大进步。

阅兵式过后,紧接着就是七十万群众大游行,规模空前,收音机里传来了一阵又一阵的欢呼声。

下午五点,李兆坤结束了值班工作,回到了四合院。

李来贵看到小儿子回来了,立马迎了上去:“怎么现在才回来?”

“爸,晚会七点钟才开始入场,现在还早呢!”李兆坤耸了耸肩。

李来贵忍不住崂叨道:“已经五点多了,不早了,况且现在外面到处都是人,走早点,免得被堵在了路上。”

“爸,您怎么穿这身?”

李兆坤随口问了一句。

老爷子已经换上了一身深蓝色的中山装,根据原身记忆,这套衣服至少穿了有四五年了,尽管平时保管得很好,但再怎么说也是旧衣服,领口和袖口都有非常明显的磨损痕迹。

“我这身衣服怎么了?”

李来贵授了授衣摆“爸,我记得妈不是帮您做了一件新衣服吗?怎么不穿那件?”

李兆坤好奇道。

李来贵当即解释道:“正式场合都要穿中山装的,那件褂子太普通了,穿出去不太适合。”

“好吧!您随意。”

李兆坤没有再说什么,老爷子爱穿什么衣服,是对方的自由。

李来贵催促道:“别墨迹了,赶紧换衣服,换好了咱们立马出发。

“爸,咱们还没吃晚饭呢?您别想岔了,晚会不是宴会,不包饭的。”

李兆坤异道。

“饿不着你,路上买两个烧饼就是了—”

李来贵恨不得现在就出发。

李兆坤不过老爷子,只能点点头:“那行吧!我现在就去换衣服。”

很快,他就换好了衣服。

李来贵看着小儿子身上的工作服,顿时眉头紧皱:“怎么不穿中山装?”

“爸,我那套中山装还是结婚那年做的,早就破的不行了,再说穿工作服怎么了,这叫不忘本。”

李兆坤据理力争道。

他宁愿穿工作服,也不想穿那套满是补丁的中山装,倒不是觉得丢人,而是不想太与众不同了。

李来贵被嘻了一下,下意识地摆了摆手:“行啦,工作服就工作服,咱们出发吧!”

易中海正巧从外面回来,看着一身正式打扮的李来贵,忍不住问了句:“老李,你们这是要去哪?”

“我们要去看表演,我们家老三弄了两张国庆晚会的入场券,我们正准备去人民大会堂呢!”

李来贵满脸笑容道。

易中海惊呆了:“你们要去人民大会堂?真的假的?”

“老三,别傻站着,赶紧把入场券给你一大爷看看。”李来贵见易中海不信,赶忙向小儿子吩咐道。

李兆坤无奈,只能掏出入场券递了过去:“一大爷,我爸没骗您。”

易中海接过入场券一看,地址一栏上果然写着“人民大会堂”,而且还盖了文化部的公章,根本不可能作假。

将入场券还给对方后,他连忙询问道:“兆坤,那个国庆晚会上,你们是不是能见到老人家?”

“不出意外的话,应该能见到。”

李兆坤点了点头。

李来贵赶忙补充了一句:“除了老人家,还有赫鲁晓夫同志。”

“真好!”

易中海顿时感叹道。

这李老三真的出息了,如此重要的票都能弄到,简直太出乎意料了。

还有老李,生了一个这么好的儿子,今后养老不用愁了。

李来贵看到易中海脸上羡慕的表情,心中痛快极了:“老易,时间不早了,咱们先不聊了,等我回来,再跟你好好说说晚会上的事。”

“行,回头叫上老刘和老阎,咱们几个一起喝两杯。”

易中海轻轻点了点头。

看着李家父子出了四合院大门,易中海一脸落寞地回到了家里。

一大妈正在揉面,看到老伴一副无精打采的模样,连忙关心道:

“怎么了?出啥事了?”

“没出事。”易中海摇摇头。

“没事你叹什么气?”

一大妈帮老伴倒了一杯水。

易中海喝了口水,然后没头没尾地来了一句:“媳妇儿,你说李老三,怎么突然变化这么大?”

“怎么?他变好了,难道不好吗?”

一大妈疑惑道。

“我没说不好,就是有些太好过头了,就跟戏本里演的一样。”

易中海越想越觉得惊奇。

“估计是金枝的死,刺激到他了。”一大妈猜测道,“说起来,他们俩口子感情一向很好。”

易中海低头沉思片刻,突然话锋一转:“媳妇儿,刚刚街道办的王主任找我,想让咱们去孤儿院领养一个孤儿,你觉得如何?”

“领养孤儿?你以前不是反对吗?”

一大妈满脸惊喜道。

其实,早在几年前她就想领养一个孩子了,可惜老伴一直不同意,说什么有柱子和雨水就够了,不用多此一举。

易中海解释道:“柱子跟我说,老何答应每个月寄二十块钱回来,有了这钱,他和雨水就不用为生活发愁了—”

“这跟咱们领养孩子有什么关系?”

一大妈插嘴道。

“柱子之前一直糊里糊涂的,压根不会过日子,现在他娶媳妇了,马上连孩子也要有了,加之老何的帮衬,咱们就不用为他操心了,这不是终于能腾出手来领养一个孩子。”

易中海耐心回答道。

当然了,这不是主要原因。

其实,主要原因,还是被李来贵刺激的,就算他脾气再好,也经不住对方反复刺激,不就有个好儿子吗?

他自信也能培养一个出来。

惊喜来得太突然,一大妈生怕老伴反悔,想再确认了一下:

“老易,你考虑清楚了?”

柱子和雨水虽然不错,都是善良孩子,但归根到底跟他们之间没有任何名义上的关系,连棒梗都不如,棒梗好歹还叫她一声“奶奶”。

然而实际上,她更希望别人能叫她一声“妈”,她做梦都想当妈妈。

易中海郑重点了点头:“考虑清楚了,明天一早,咱们就去孤儿院领一个孩子回来。

听王主任说,最近孤儿院多了不少健康孩子,骼膊腿的啥都不缺,咱们可以好好挑选一下。”

“恩,最好选个年纪小的。”

一大妈连连点头。

“那是当然,年纪小的不记事,才能跟咱们亲。”易中海附和道。

紧接着,夫妻俩去了一趟后院聋老太太那里,领养孩子这么大的事,肯定要和对方知会一声。

聋老太太真心替两人感到高兴:“老话说得好,生恩不如养恩大,你们俩如今年纪还不算太大,正是领养孩子的最佳时机。”

“老太太,当初您怎么不领养一个?”易中海好奇道。

“你这问题问的,我都一大把年纪了,连自己都养不活,哪有能力抚养孩子?那是害了人家小娃娃。”

聋老太太摇了摇头。

易中海象征性地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连忙赔罪道:“瞧我这脑子,这么简单的道理都想不明白。”

一大妈紧跟着安慰道:“老太太,您忘了,柱子和他媳妇,不就是您孙子和孙媳妇么?等小华生了,您以后就是太奶奶了。”

“这话不假,柱子和小华都是孝顺孩子,我这辈子也不算亏了。”

聋老太太由衷感慨道。

ps:月底了,别忘了投月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